本期作者:
孙鹃娟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老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晓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系主任,北京市老年学会副会长
近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感染的预防和管理已有诸多文章,老年人群由于衰老,器官储备能力下降、对抗外界应激源的抵抗能力降低,加上常患多种慢性疾病,急性感染对老年人群会带来更大风险。怎样看待老年人在此次疫情中的特点?怎样积极防控?我们从社会老年学角度进行观察和讨论。 一、老年人感染后将面临更严重后果 截至2020年1月28日,全国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为4622例,死亡106例。从感染者和死亡者的特征来看,尽管感染者多为青壮年,但因感染而死亡的病例中却以老年人为主。或者说,虽然老年人的感染率低于中青年人,但一旦感染,老年人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 2020年1月在线发表于《柳叶刀》上的“中国武汉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一文分析了武汉首批41名感染者的临床特征,表明大部分被感染的是青壮年和健康者,其中25-49岁、50-64岁患者占比分别为49%、34%,即83%的感染者在25-65岁之间。 但比较不同年龄感染者的系统性症状,老年人更为明显,例如“表明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肺炎家族群:一项对家庭肺炎群的研究”(“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一文通过比较一个七口之家中六例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后发现,66岁老人系统性症状更明显,包括肺内磨玻璃影更重、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当然,这只是个案结果,更充分的证据还需要基于更大样本的研究结果。 对老年人来说,一旦感染2019-nCoV,将面临比青壮年更高的死亡风险。例如,根据武汉市卫健委发布的通报,1月15日新增的1例死亡病例为69岁老人;1月20日武汉市因感染2019-nCoV死亡的6个死亡病例中,其中两例的年龄分别为66岁、89岁;而1月21日武汉新增的3例死亡病例均为老年人,年龄分别为75岁、66岁、82岁。在感染者中,老年人死亡率更高而治愈率更低这一特点与2003年SARS的死亡人口特征十分相似。因此,绝不能因为老年人不是此次病毒的易感人群而掉以轻心,因为一旦感染,老年人将面临更严重的后果。 二、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来自社会老年学的观察 从武汉市的有关信息来看,老年人感染2019-nCoV后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问题。这与老年人群的躯体健康特点有关。 老年人患慢性疾病和共病的发生率很高,使得急性感染等应激往往加重原有基础慢性疾病,甚至死亡。下图是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2018年开展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得出的结果: 该调查通过采用分层多阶段的概率抽样法,在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11418位老年人中,69.9%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其中高血压、关节炎、颈/腰椎病、心脏病、糖尿病的患病率排在前五位。此外,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疾病(共病)的比例也比较高,达到被调查者的41.57%。患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服药种数也相应增多,在治疗中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加之,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储备下降、躯体功能减退,抗应激能力减弱,即使外界小的打击也会打破躯体的稳态平衡,诱发或造成严重疾病,且康复较慢,可能健康状态和活动能力都难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造成残疾,生活依赖等不良后果。因此,对于老年人特别是身体衰弱的老年人而言,积极预防、避免感染最重要! 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维护除了疾病治疗和预防,还要考虑其社会心理层面的改善。 三、代际差异带来的疾控风险有哪些? 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外出佩戴口罩、居室保持清洁通风、保持手部卫生等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预防的重要措施。相对于中青年人来说,老年人日常外出活动范围通常较小,乘坐交通工具的频率也相对较低,因而在此次疫情中受感染的几率低于中青年人。尽管缺乏准确数据支持,从老年人日常到医院就诊的频率看远高于中青年,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因医院就诊造成的传染应作为老年人防控工作的重点之一。 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这次重大疫情爆发也使得家庭内部父母一代和成年子女一代间的关系和互动在短时间内突显出鲜明特点: 其一是由于疫情正值春节前后和寒假期间,此时家庭团聚正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普遍形态。不同于平时大量老年人居住在空巢甚至独居家庭中的现象,随着子女返家老年人与子女的近距离互动更加频繁,加之作为防控的重要举措,家庭成员都“宅”在家里更增加了父母和子女间的交往互动,物理空间距离缩小既有可能密切代际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感情,也有可能因过于近距离的接触而引发代际矛盾或冲突。 其二是关于防控疫情的态度和行为上,也可能存在代际差异。老年人由于信息来源往往不如中青年人灵敏快捷,对此次疫情的预防知识知晓度和接受度较低,很可能在预防行为的主动性上不如中青年人,出现网络上诸如子女很难劝说父母戴口罩等现象。 当代际间共居同一屋檐下,化解代际矛盾冲突既需要父母一代的逆向学习行为,也需要子女一代注重与长辈的情感沟通。父母一代向后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子女一代在传授疫情防控等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应注重其内在的情感沟通功能。只有加强家庭成员内部的互助协作才能科学高效地防控疫情蔓延。我国2.54亿老年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避免老年人的感染才能有效抑制并降低病死人数和病死率。 四、老年人如何驱散过度焦虑? 在面对重大消极事件时,总体而言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而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无谓的恐慌等不良反应。2019-nCoV这一突发疫情易导致老年人的焦虑感、危机感上升,此时老年人倘若不进行必要的情绪管理、避免过度焦虑、缓解过度危机感,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虽然适度的焦虑和危机意识能够让老年人重视这次疫情,采取必要的防控手段阻断感染途径,但更应该在老年人中提倡的是科学而积极理性思维来看待疫情,不断学习和甄别有效的防控知识,不盲听、盲信。子女等家人及时为老年人提供情感关怀、精神鼓励和心理安慰,缓解老年人的紧张情绪。 最后,建议老年人和家人一起梳理既往病史,在一张纸上写下过去的疾病诊断,现有老年问题(老年综合征),所有用药和保健品,以及药物过敏史。随身携带,每次就医时给医师看。家庭是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础而坚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