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养老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培养策略
发布时间:2023-03-31
来源:养老人才
浏览:834

养老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培养策略

在传统的观念里,提起“养老护理”,大家就会认为这不就是“伺候人”的工作嘛,家人通常不认可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养老服务行业的就业人员得不到尊重。“伺候人”的观念、家人不理解,以及职业不被尊重等原因,导致学生也不愿意选择这一专业。加上养老护理工作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大,工作内容枯燥,就业后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所以学生在报考时往往不愿意选择这一专业,导致高职养老服务专业在招生时难度很大。即使是选择了这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入职养老机构后,也会很快离开。一些用人单位表示:“有的年轻人来到这里,要从头开始教,可他学会本事就很快就走了。”

因为看中了养老行业的巨大前景,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养老院合作,以“定向培养、企业资助”的方式吸引学生,但是即便减免了学费,一些贫困生仍然不愿意去。除了社会认知度不高、薪酬偏低、缺乏上升通道等问题,学校的课程安排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高职院校在养老服务专业教学方面,主要以理论和书本教学为主,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部分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没有纳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也没有及时更新,所教所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通常情况下,由于社会大众对养老事业存在较强的认知偏见,使得很多学生在报考养老类专业期间,很多都是因为分数低的无奈选择。并且,通过对每年学校的入学调查以及申请从事养老行业学费补贴的情况来看,整体比例不高,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毕业之后,不愿意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同时,依照社会心理学说服理论可知,处于1825岁的人群,在人生态度的变化上,经常会出现波动,也很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所以,高校在对养老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只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大对学生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意识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大爱、慎独”职业情怀。此外,从教育心理学的层面剖析,在对人进行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对学生的内生动力进行充分调动。因而,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期间,该需要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合理教学,引导学生能够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岗位开始,逐步形成坚守以及热爱养老事业的良好品质。

对于养老服务专业群,主要是将养老产业链作为主体,将养老服务作为依托。从本质上讲,开展养老服务,最终的目标是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更好的护理和照顾老人,最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以及生活需求。一般,养老服务涵盖的层面非常广泛,依照地点划分,有社区以及居家等养老服务。所以,为了能够向社会输送更多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高校应该不断提升养老人才跨岗位的流通性以及适应性的迁移能力。

在养老新业态背景下,高校在开展养老人才培养工作的时候,应该强化对深化产教融合手段的应用,以便可以更好地提升培养质量。一般而言,养老类专业只能借助模拟人来开展教学实训,而模拟人与真人相比,必然会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实践研究得知,现代学徒制可以进行真实场景实训,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对养老专业的片面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应该在第三学期实行学徒实习,并对课程进行考核。在实习期间,要采取跟岗、轮岗以及集中培训融合的模式,保证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到真实岗位,从而找准自己的今后方向,逐步成长。

依托于养老新业态背景,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校还应该在综合考量自身实际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复合型养老人才。一方面,企业应该利用产业学院培养中高端养老服务人才,做好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职业培训。针对高端养老服务人才,应该强化职业教育,借助半工半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利用企业资源的手段,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可以通过实训,增强自身的职业水平。同时,应该加大产业学院的建设力度,确保企业在用人定位以及岗位设置上,能够越来越规范和标准,进而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帮助。

 

来源:养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