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与展望(四)
养老服务人才大规模、多层次、多样化培养局面正在形成
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层次逐渐增加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在老年人需求多样化、品质化和高等教育全民化的大背景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是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基础。在生活照护是老年人最主要需求的认识下,养老服务人才主要在中职和部分高职层次培养。随着对养老服务人才内涵认识的演变,产生了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从事养老管理、技术研发的人才自不待言,从事照护的技能型人才也需要提高学历层次。通过“3+2”、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养老照护人才的主体已经是在高职层次培养,加上养老管理人才、养老技术人才的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本科专业,社会学、老年学、人口学、康复治疗学、家庭发展等研究生专业,目前已初步建立高职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注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早在2001年,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 就提出,有条件的院校可设立硕士、博士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2011年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7年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在养老服务、医养结合、科技助老等重点领域,每年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2019年教育部《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提出:加快培养适应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积极培养高层次管理和研发人才。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01年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 提出,为老龄事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开设社会老年学专业或课程,在医学和护理院校增加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教学内容,大力开展老年教育和老年医学研究。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指出,养老机构应当科学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重点培养和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具有执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包括社区老年管理人员、老年产业管理人才,标准化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养老机构管理人才等。20年来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政策都包含管理人才,但每一阶段所针对的管理人才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200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提出加强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200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培养老龄产业管理人员。2014年《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培养基层标准化管理人员,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培养经营管理人才。2019年《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及定期培训,使其掌握养老服务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2020《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强院校内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
二、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养老服务专业供给增加
养老服务新专业的设置获得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并得到切实执行。可以说,20年来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过程,就是养老服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调整与优化的历程。教育部先后于2004年和2010年修订并颁布了高职、中职学校专业目录,在专业设置上增加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并且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心理护理、老年生活照料、社区康复、康复治疗技术、老年社会工作、健康管理、老年用品营销等课程,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划教材、校本教材、参考书籍在内的教学体系已基本完备,学历教育逐渐正规化、专业化。20世纪90年代,全国仅有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2015年,全国开办老年服务专业的高职院校86所,2018年,开设老年服务专业的院校增加到188所。截止2019年底,全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已经近209家,且招生规模有所扩大。同期,以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主体、包括中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内的养老服务专业群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正式开设老年学专业(学科性质为法学中的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开设社会工作老年方向专业;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开设社会福祉系,招收社会福祉方向本科生;成都医学院在老年医学的基础上,增设老年事业管理专业本科、老年护理专业本科和专科,并开展资格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
2021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又新增智慧健康养老管理、医养照护与管理、康复辅助器具技术等专业,专科专业新增运动健康指导专业,养老服务与管理更名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养老专业群初步形成。
在生源上,通过实行单独招生、增加招生计划等办法,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通过国家奖助学金、社会捐助等资金支持,吸引学生就读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随着这些专业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结构将发生极大变化。
三、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体系是涉及比较广泛的范围。既有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也有各部门主导的培训计划和工程,有社会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还有市场主体开展的培养和培训。从近20年关于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政策来看,培训主体不断增加,培训对象不断拓展,培训方式不断更新,培训成效愈加显著。各个领域都着力推进培养模式和培训方式的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很好的成效。
在学校教育方面,为实现养老服务人才高质量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在开发相关课程与教材、扩大招生规模、推进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扩充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为提升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技能,从2020年开始,在全国试点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首批5个证书就包括了老年照护和失智照护两个养老服务人才项目。职业教育注重产业链对接,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构建双师结构、专业结合的教学团队,实施现代学徒制或新型学徒制;构建模块化、菜单式的课程体系;搭建“互联网+”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平台;医养结合培养人才,构建“专业+付出”养老驿站的培养模式,形成体系化的实施系统。高职院校构建开放式、公益性的培训体系,开展师资培训和社会培训。
教育培训内容不断丰富,从最初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这种比较概况的表述,延伸为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这类学科,后来增加老年学、老年心理学、护理服务、康复、营养和社会工作等课程,到2015年又增加了人口与家庭、人口管理、中医骨伤等课程。2019年进一步增加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专业,将消防安全纳入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等,培训内容不断细化,与时俱进,更加务实,有效帮助养老服务人才通过培训解决实际问题。
扶贫+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国家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层面也有很多有益探索。例如: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倡议开展“扶贫聚力 扶智成才”养老服务人才百县千人培训计划,培训主题涉及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老年人营养膳食和照护等,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标准逐步规范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标准化建设作为保障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措施,对于推动养老市场振兴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民政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设方面,加紧制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基本要求、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培训规范等标准。”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其中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首批参与试点的证书,使我国职业类院校得以开展老年照护职业教育以及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定工作,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通道。同年,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提出“持续更新并推进社会服务产业领域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的建设和实施。”
2019年8月,国家卫健委会同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出台标准,从谁照顾、照顾谁、在哪照顾、谁出钱来照顾等方面进一步规范老年护理工作。2019年9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并为养老护理员培养工作设定了目标,即到2022年要培养200万名养老护理员。2019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作为指导养老护理员培养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规范养老护理职业行为的基本依据。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非常重视养老服务人员的技能提升,在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并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培训的人员类型涉及养老护理员、养老培训师资、失能失智照护员、居家照护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养老服务相关从业人员。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具备养老护理员培训资质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38 所,承担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的定点培训学校 26 所,通过职业鉴定的养老护理员 1 万余人。2019年度,培训初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失能失智照护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员、养老服务培训师资、医养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等共1 万余人。
(作者: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养老人才发展专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