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医养康”结合的养老模式不断兴起,为养老带来了新的答案。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医养结合重点提到,要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推进形成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网络。
实际上,近两年,上海、湖南、河北、河南、广东等省市已经掀起医养康结合建设的热潮,政策的发力也吸引机构和企业纷纷入局,“医养康结合”的养老模式开始迅速发展。
近日,在第8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期间,在由国药励展、ITH 康养家主办的“第三届智能康复养老产业高峰论坛”上,来自医院、养老社区等康复养老行业的专家和服务商等围绕医养康结合发展、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康复治疗的运用实践等话题,共同探索康复养老行业的“痛点”对策以及发展趋势。
如何破解社区康复“最后一公里”
国内的三甲医院是一级康复,康复医院是二级康复,到了社区医院是三级康复。如今,社区医院的三级康复最后一公里是最大的问题,到底做完治疗以后回家继续康复还是到社区医院康复,成为摆在需要康复的患者面前的迫切问题。
2020年上海市率先出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与建设指导标准》,要求设置康复科病房、安宁病房、护理病房,截至目前,示范性的社区康复卫生中心已经有100多家。
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副院长祁奇表示,现在是国内康复医疗的高速发展期,基层康复或者护理院康复最大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的问题,康复够不够质量,够不够标准的问题。
另外,每年相关治疗师的毕业生数量约有5万人,但是,国内康复治疗师的缺口非常大,有多少毕业生真正从事康复专业的尚无法统计。
祁奇认为,康复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场景应该是在基层,而不是都集中在大医院。如果上海200多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立了康复科示范,治疗师却不够,就难以为社区提供好的康复服务。阳光康复中心也跟一些康养机构在合作,帮助他们培训治疗师,并做了一套模块化课程。去年,有五十几个治疗师来阳光康复中心进修,一百多个实习生专门来学习模块化课程。
来源:华夏时报
来源: 华夏时报
此外,康复辅助器具需求也不断增加。当下,国内医院出现了建设3D打印中心的热潮,在骨关节康复辅具领域,数字医学与3D打印技术出现了新进展。
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民政部智能控制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金武介绍,如今基于3D打印加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原来做一个关节花五个小时,现在有疾病库和模板库,可以把五个小时的时间缩短到五分钟,意味着3D打印治疗可以做个性化的生产但是用批量化的价格。
不过,高科技的康复辅具也不能脱离专业的康复训练。王金武表示,关节置换的住院时间不超过10天,患者换完关节以后没有办法做康复训练,没有人指导。上海九院通过一个云康复的平台,医生把数据传到患者的手机里面,患者只要对医生开放蓝牙和红外,医生就可以用手机控制患者的康复活动,而且非常的精准,实现了传统的康复辅具跟云平台结合。
祁奇表示,患者在医院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一天只能做半个小时,没有办法将输入到大脑中枢的功能固化,达不到强化的目的。而更小一点可以带到外面的外骨骼机器人,只要走路就用上,康复效果是最好的。当产业化做到很成熟的时候,外骨骼机器人肯定会越来越便宜。现在,家庭版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出来了,价格也比较便宜,更容易进入家庭帮助患者康复训练,相信未来机器人单关节的髋、膝等都有可能进入到家庭。
机构康复与社区康复有何不同?太保家园南京国际颐养社区总经理龚苗认为,养老机构对老人的康复服务是维持功能、推迟功能的衰退,尽可能维持老人自我照料的品质为目标。康复人才的短缺一直是养老机构的首要问题,他们把康复师、护士、照料师组成一个多学科康复照料团队,希望通过日常生活的干预,能够提升老人的自我体验感。
对于如何通过康复服务让老年人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在龚苗看来,有四个关键词,即理解、延缓、预防、回归。养老社区在延缓方面有天然的优越性,多学科团队无论是从餐饮、慢病管理上都利于老人康复,老人在康复科做的康复训练能够延续到养老机构的护理单元,帮助老人从预防做起延缓老年人功能的衰竭。
家庭、社区和机构谁能担起老年照护
调查显示,国内老年人的照顾者以60岁以上的女性为主,60岁以上的子女或者配偶在照顾60岁以上的老人,照顾负荷非常重,照顾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存在各种问题,迫切需要喘息服务。并且,老年人照顾群体的总体收入低,在上海地区,家庭月收入在4000—6000元以下的占到照顾群体的81.9%以上。
海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兰姝和研究团队通过一个服务项目的框架,对老年人展开调研发现,81.2%的被调研老人都表示有各种各样的家庭护理需求、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另外,心理支持服务也有很大的需求比例。
那么,如果开展上述家庭照护服务,老年人和照顾者能否承担得了支付费用呢?周兰姝认为,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家庭护理服务未来最好是要家庭和国家共同承担。否则,很多可要可不要服务的人可能占据了更多资源,而必须需要服务的人可能被挤兑。
目前,国内老年照护的模式有三种,即家庭照护、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
据了解,国内大于20%的老年人群需要家庭的病床以及康复的护理,大于30%的老年人需要护士的上门服务。
中国康复医疗机构联盟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护理部主任王莹表示,目前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发病率高达91.7%,慢性病引发的一些并发症会给家庭跟社会带来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世界范围内都基于老龄化问题采取社区老年照护的对策,目的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社区照护是指老人居住在家庭或者是所在的社区中,由社区内的组织机构提供照顾。不过,目前国内社区的居民对于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跟健康自我管理的理念了解比较少,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和志愿者团队缺乏,现有的社区资源缺少统一规划和利用,对慢性病患者的社区健康照顾和管理的水平还不是很高。
王莹建议,社区应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老年照护中心设施,改造居家照护环境,提供无障碍的生活环境,鼓励对闲置设施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创新多元化和细分化的服务内容,加强医疗服务的水平,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促进他们的心身健康;与职业院校和养老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学习培训,提高服务意识,重视对照护技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