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城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定要避开这三个常见误区
发布时间:2024-06-28
来源:康养分会
浏览:340

“如果连康养产业底层逻辑都搞错了,就很容易出现拳头打棉花,不知道朝哪里发力的尴尬局面。”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康养分会总干事宋首屹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布局和大力支持康养产业发展,但是在实际推进产业落地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康养产业底层逻辑的研究,在顶层设计方面,要避免进入到产业结构的盲区和误区之中。

在他看来,城市在布局和推动本地康养产业方面,一定要着力避免这三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将康养产业等同于养老产业

康养产业是一个高度融合的领域,涵盖了养老、医疗、金融、旅游、地产等多个领域,但康养产业绝对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养老产业。康养产业服务的群体包含了老年群体,但不局限于老年群体。如果将康养产业按照养老产业的角度去布局,就很容易陷入到发展康养等同于建设大型养老机构的误区之中。

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服务内容侧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医疗服务以及社会活动等,主要聚焦伟老年群体基本的健康保障。但康养的服务对象本质上是全龄化的,包括妇孕婴幼、青少年和中老年等各个年龄阶段。康养更多地指通过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医疗等多种功能的实现,使人在身体、心灵、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一种良好的健康状态。

从目前国内康养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大型机构养老类项目的盈利周期非常长,需要持续性的投入,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低利润是养老项目的普遍特征。如果只依赖传统的养老机构的服务收费(如居住费用、护理费用、餐饮费用等)作为收入来源,很难覆盖高昂的运营成本。如果城市在旅居养老方面缺乏必要的资源优势,盲目建设大型养老机构,尤其是一些价格相对较高的中高端养老机构,非常容易因为入住率较低而导致项目难以持续运营的困局。

误区二:将医疗服务等同于康养服务

最近几年,我们发现很多城市尤其是一些县级城市,在发展康养产业方面普遍存在的误区就是盲目建设大型综合类医院。康养≠医疗,康养项目≠医养项目。康养产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聚焦于有日常健康保健需求、慢性病患者、有康复需求等需要长期照顾和健康管理的人群。他们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而非单纯的是疾病的治疗。康养产业的支撑产业中,医疗服务是辅助性的关键领域,但对应的康养服务的服务场景绝对不局限于医院的医疗服务。

超大型综合类医院的建设和运营,不仅需要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同时需要调动庞大的医疗资源来支撑,如果缺乏专业、系统的运营管理团队,非常容易造成“大手笔开工、半拉子烂尾”的情况出现。

误区三:重概念包装缺标准规范引导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地产公司转型进入到康养领域,一些项目在营销推广时,过度包装概念,盲目求大求全、求多求洋,假康养真地产的项目普遍存在。过于注重康养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追求建筑面积、规模以及设施的“高大上”,而忽略了配套的软性康养服务的引入和建设。尤其是一些以地产为载体的康养项目,盲目设计了很多眼花缭乱的服务,但这些服务往往脱离了康养群体的真实需求,服务落地困难,后期运营成本较高。

国内的康养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各产业链条尚未成熟,因此城市管理者在推动本地康养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发挥在顶层设计方面的决策优势,要结合城市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量身制定本地化的康养服务、产品标准,规范企业进入到康养产业的核心方向以及路径。

以攀枝花为例,攀枝花的康养产业之所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其在标准化方面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据悉,《攀枝花市康养产业项目认定标准(试行)》以业态占比、投资主体、持续运营三大定标原则而制订,全篇共有8个章节、19条子项,按照“颐养、食养、疗养、休养、育养、学养、颜养”等业态将康养产业项目划分为7个大类、85种小类,明确了项目定义、业态和项目呈现形式、消费群体及相应制订规则,从操作层面上厘清了康养项目申报认定程序,并为康养项目的划分提供了依据。

为了避免这些误区,城市在发展康养产业时应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目标消费者的康养需求,先“招才引智”后“招商引资”,先联合国内权威的康养产业智库,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量身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和配套的支持政策,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引入企业资源和资本加持,构建本地化的康养产业链和生态圈。国内康养产业的发展,正处于混沌时期向成熟时期过渡的阶段,少走弯路,就是理想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