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关心老龄事业发展、关心老年群体福祉,站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视角下,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作出的最新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老龄工作的主流和主线,并最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新时代的 10 年,党和国家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十分显著的成就,走出一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
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起点上,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的老龄问题,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走得更好。本文概述了新时代开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新征程上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展望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新使命。
1、新时代开创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党中央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脱贫攻坚消除老年人的绝对贫困,建立起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坚决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开创了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中国应该如何实现 2.7 亿老年人的老有所养? 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就是要回答上述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从而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依靠政府、市场、家庭、个人等多元主体共担责任,有效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理念与实践。中国道路的目标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开创和发展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的背景是规模巨大的老年人口和日益夯实的社会财富储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 10 年,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12 年的 1.27 亿人增长到 2021 年的 2 亿人,占比从 9.4%上升到 14.2%,迈入老龄社会新阶段。与此同时,10 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GDP) 从 2012 年的 53.9万亿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114.4 万亿元,人均 GDP 从 2012 年的 3.98 万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8.1万元,换算成美元,我国已经成为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的中高收入国家,长期以来“未富先老”的局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新时代的 10 年,是我国老龄工作、老龄事业迅猛发展的 10 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党和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用专门章节从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3 个方面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具体部署; 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 后文简称“《意见》”) ,作为指导新时代我国老龄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出台《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对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长期性、战略性、综合性规划; 出台《“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对推动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做出具体规划。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的根本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老年人的绝对贫困被消除。全国人大 3 次修订和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时俱进地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建立起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10 年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 7.88 亿人增加到 10.3 亿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实现“18 连涨”,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实现翻倍增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有接近 2 /5 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包括养老金、离退休金、低保、失业保险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超过了主要由家庭成员供养的比例,体现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质性成果。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民覆盖,10 年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 5.4 亿人增加到 13.6 亿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取得良好成效,2021 年 49 个试点城市中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人数超过 1.4 亿人,享受待遇人数达到 108.7 万人。老年福利和救助体系愈加完善,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共有 3994.7 万老年人享受各类老年人补贴,高龄津贴制度实现全覆盖; 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加强,2021 年 1424.2 万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375 万老年人纳入城乡特困救助供养,实现应保尽保。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老年人纳入疫情防控总体部署,并予以重点救治保障,2021 年底完成全程新冠疫苗接种的老年人超过 2.26 亿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的基本方略是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10 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 》《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等 100 多个涉老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方位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12 ~ 2021 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 359 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从 2012 年的 4.4 万个和 416.5 万张床位增长到 2021 年的 35.8 万个和 815.9 万张床位。老年人健康支撑更加有力,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 2010 年的 74.8 岁提升到 2021 年的78.2 岁,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为“健 康”的 占 比 从 2010 年 的 43. 82% 提 升 到 2020 年 的54.64%,健康中国行动中的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扎实推进,15 个省份持续开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医养结合深入发展,2021 年全国共有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 6492 个,机构床位总数为 175 万张,医养签约近 7.87 万对。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全面开展,推动全民学习、了解、接受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敬老月”等活动持续开展,全社会孝亲敬老氛围更加浓厚。老年文化教育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高,2019 年底我国老年大学( 学校) 数量超过7.6 万所,在校学员超过 1088 万人; 全国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向老年人免费开放,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已有为老服务活动用房 14.3 万间。老年友好环境不断优化,各部门出台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老年网民数量从 2012 年 6 月的约 753 万人增长到 2022 年 6 月的 1.18 亿人。老年宜居环境持续改善,2019 ~ 2021 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11.5 万个,惠及居民超过 2000 万户,加装电梯 5.1 万部,增设养老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 3 万多个,建成两批共 1991 个老年友好型社区。
2 新征程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面临的挑战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深远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要走出一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就要对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且异质性突出的重大现实予以明晰; 就要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以贯之,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 就要在全社会持续贯彻深化积极老龄观,将老龄事业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发展进程。
在党和国家老龄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国老龄工作还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差异大的重大现实提升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且异质性突出,这是我国成功走出一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面临的重大现实和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 2 亿人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第二次和第三次冲击波将在 21 世纪前半叶接踵而至,老年人口将迅速增加,预计 2050 年左右,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5.2 亿人的峰值,占全球老年人口的 1 /4,届时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39%左右,中国将步入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的国家行列。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显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镇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农村,但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出城镇 7.99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较大的区域差异,对社会保险基金全国统筹、养老服务资源布局、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提出更高要求; 老龄群体内部异质性显著,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更多差异化需求。
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不断增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要不断完善老年人需求最为集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长期护理、养老服务等领域工作,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当前,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足,现收现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较大挑战,全国统筹迫在眉睫; 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压力,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急需健全; 医养结合机构数量不够,发展动力不足,居家医养结合缺乏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老年人对服务的获得感不强; 长期护理保险尚未建立统一制度,缺乏法律规范,面对试点过程中遇到的筹资渠道单一、覆盖范围较小、服务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要大力缩小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的差距,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目标,改变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主要聚集在大中城市的格局,改变农村基础养老设施和养老服务体系相对落后的面貌。
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需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贯彻深化。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国情、老龄社会、老年人和老年生活都还存在认识误区,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水平和深度不足。全社会仍然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存在恐惧、担忧等消极负面情绪,尚未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而非负面结果,人口老龄化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会令人担忧的原因在于以中青年为主的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与老龄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不相适应。要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老年人不是包袱,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老年人不仅仅是“退休者”和“照料接受者”,而是有意愿和能力继续发挥作用和价值的贡献者。老年人的需求已经从原来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扩展至“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健康老龄化是每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促进,而不仅仅是关注老年期健康。老年群体中数量庞大的低龄、健康老年人蕴含的丰富的知识、经验、人力资源价值还未获得足够重视和有效发挥; 老年人参与劳动就业、志愿服务和老年教育方面的不合理规定需要破除,短板需要补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要更全面深入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走出一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因此,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应当融入整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予以谋划和推进。我国老年人口体量巨大、增长速度很快,需要未雨绸缪,及时调整规划和政策。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广泛影响许多都与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和重大民生问题相关联,将对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产生全面影响,其应对措施将涉及国家治理体系的全局性调整,需要将其置入国家整体发展框架中加以思考和布局,厘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其他战略之间的关系,构建国家战略体系。
3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的新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走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新征程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根据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的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对标报告中明确的未来 5 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以及到 2035 年的总体目标,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及在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走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可以重点从以下 5 个方面发力。
第一,坚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自信。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的一大鲜明特征便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从“十四五”时期开始,我国老年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将在 2035 年、2050 年时分别达到约 4.3 亿人、5.2 亿人。绝无仅有的老年人口规模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意味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坚持和发扬中国特色。
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的最大优势。新征程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坚持老龄工作“四个纳入”,切实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深化“积极”二字要义,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同时,要贯彻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发挥好中华传统文化优势,弘扬孝亲敬老等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的自信。政府要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等契机,普及积极老龄观,使全社会正确、积极地认识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引导全社会科学认识老年阶段、老龄社会、长寿时代,在全社会形成养老、敬老、爱老的文化氛围。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全体老年人共享共同富裕成果。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首次提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强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长期来看,二十大报告提出到 2035 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并且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重要任务提出。生活品质来源于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均等化,还取决于公共服务供给能否满足人民需求。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与老年群体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匹配的状况,未来伴随老年群体的代际更替和收入水平提升,其对发展型、享受型、服务型、精神文化型公共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因此,要继续提升基本养老服务水平。通过建立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提高服务精准性。持续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心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转变,提升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均等化水平,促进公共服务高质量、精准化发展。
第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创造老年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在未来 5 年主要目标任务中强调“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提出到 2035 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征程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在逐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创造老年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形成老龄社会精神文明新风尚。
围绕近期和中长期目标任务,一是要以公平和可持续为导向,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制改革,着力解决目前制度碎片化和待遇差距过大的问题,鼓励发展企业退休年金,出台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是要确定适度的保障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 三是要完善老年救助制度,积极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殊人员供养制度,以及医疗救助与住房救助等多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公平完善; 四是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试点到落地,从国家层面对相关制度的衔接、资源的统筹利用做出制度性安排,提高各项财政资金和行政资源的利用效率。长期来看,要破除阻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各种障碍,出台老年人再就业的相关保障措施,推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助力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过程,实现老年人自我价值。
第四,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升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直接的体现之一。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日本,成为世界上百岁老人最多的国家,这是长期以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成果,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的成果。新征程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要继续坚持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要大力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1 年发布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发展适老产业”。未来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绿色发展,一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引导行业产业转变发展思路,认识到老龄社会和新时代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围绕“老”但不局限于“老”,化“养老服务”为“为老服务”,促进行业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扩大老年用品有效供给; 二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大力引导 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手段与适老化产品和老年辅助产品相结合,充分做好相关产业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
第五,坚持合作共享,为全世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中国智慧。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人口老龄化并不只是现代化国家或发达国家面临的挑战,而是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会共同面临的世界之问。长期以来,中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一直体现着大国担当,占世界老年人口 1 /4 的老年人整体进入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初见成效,为全世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今后,我们应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要求,持续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合作。一方面要按照《意见》要求,积极参与全球及地区老龄问题治理,持续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目标的有效对接; 另一方面要从中国的治理理念和老龄政策与实践出发,提炼中国特色,凝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从中国的老龄工作实践经验入手,挖掘基层老龄工作的典型案例和工作方法,不断深化和丰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的内涵,以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凝聚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建团结、开放、包容、合作的全球人口老龄化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