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乡动态
长寿之乡贵州赤水:“非遗+”打造县域文旅融合新样板
发布时间:2022-01-30
来源: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浏览:1057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黔交界带,是以黔北文化和巴蜀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中国最红、最绿、最美的地方之一。拥有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竹编工艺之乡、贵州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靓丽名片。目前,赤水市列入各级代表性名录的非遗项目共有43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有2项、省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有7项,遵义市和赤水市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有34项。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 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


   近年来,赤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坚定文化自信,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和利用工作。围绕赤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坚持文旅“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践行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发展理念,打造“非遗+产业”“非遗+扶贫”“非遗+体验”“非遗+品牌”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赤水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使非遗保护与旅游产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131004113.jp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独竹漂

——做足“非遗+产业”文章,文旅融合促发展。赤水非遗文化内涵深厚,但长期以来缺少产业附加值的挖掘利用,内在价值得不到充分展示,未能进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开发。为此,赤水市在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上,大力实施挖掘赤水非遗文化内涵和产业附加值,重点开发晒醋、竹雕、竹编、虫茶等具备经济价值、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的非遗项目,扶持培育重点非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把劳动力、原材料、基础设施等非遗资源丰富的村镇作为支撑动力,找准非遗、乡村、市场三者融合发展关键,积极探索握住市场主动权,带动赤水各类非遗商品成功入驻上海、四川、湖南、广东等各地卖场、商超、景区等,进一步填补了赤水非遗商品在市场销售的“空心”区域。此外,赤水市积极推进醋旅小镇、非遗展示馆、民俗文化街区等各类非遗文化产业实体项目谋划,成功建设贵州首个非遗竹编体验中心——“极竹堂”竹编非遗展示中心,建有赤水非遗文化展示中心、赤水竹编产学研基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一系列集保护、生产、体验为一体的非遗产业实体。培育扶植本土非遗品牌20余个,设计产品100多类。邀请上海、四川、浙江、广东等地非遗跨界设计师指导赤水非遗文创产品研发设计,着力包装和开发晒醋、竹雕、竹编、虫茶、竹扇等非遗文创和衍生产品,成功研发设计了“竹报平安”竹编食盒、竹编钢笔、竹编服饰、竹编包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

微信图片_20220131004118.jpg

赤水河畔的晒醋厂 (赤水古法酱香晒醋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实施“非遗+扶贫”行动,文旅融合见效益。赤水市深入实施非遗扶贫行动,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不断加强非遗扶贫工坊建设和非遗扶贫培训,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为目标,大力发展传统工艺非遗项目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指尖经济”。积极支持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昌芹,竹雕大师卢华英等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深入开展非遗扶贫行动,使非遗传承人成为赤水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支生力军。近年来,赤水市先后建设竹编、竹雕、晒醋等非遗扶贫工坊、厂房、产研学基地等共计1万余平方米,建立销售点及体验店5个,依靠非遗项目及非遗旅游解决就业人数上千人,实现贫困户利益链接177户,促进就业家庭年平均增收2万元左右,有效释放出赤水非遗在助力巩固脱贫成果和助推乡村振兴方面的叠加效应。

微信图片_20220131004121.jpg

赤水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正在教授当地群众竹编技巧

——打好“非遗+体验”王牌,文旅融合有新招。非遗作为赤水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展示赤水旅游的重要方式,赤水市以非遗项目为载体,依托赤水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将非遗项目和非遗传习基地纳入游客体验项目,打造非遗研学体验路线和点位,大力组织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发挥赤水非遗的聚客功能。成功将曾氏晒醋申报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元厚五星苗寨民俗文化体验、独竹漂体验、长街宴体验、油纸伞制作等体验项目,苗族踩山节、端午龙舟节、长街宴等民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把非遗体验游作为赤水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张名片。2021年,赤水各类非遗项目接受市民、游客、学生、外宾团队等考察、体验、游玩达10万余人次。赤水市以带动赤水非遗“走出去”为目标,通过各类节庆展会不断擦亮非遗名片,先后推选各类非遗产品参加中国进口博览会、上海手造博览会、三亚国际文博会、贵州省旅游商品推介会等各类节庆和展会。将赤水竹编、晒醋等非遗产品入驻上海大世界商城、多彩贵州风景文化创意园、贵州省博物馆等大中城市非遗品牌专柜进行展示和售卖。积极组织非遗产品和传承人参加省内外各类创意设计、比选评优、旅发大会等活动,通过“以赛促名”的方式不断提升赤水非遗知名度与美誉度,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制定“非遗+品牌”战略,文旅融合出新路。近年来,赤水非遗立足资源禀赋,统筹整合资源,制定实施“竹”“醋”“农”非遗品牌路线。立足“竹”字牌,充分发挥赤水丰富的竹资源和竹文化优势,以“竹”为名,做“竹”文章,围绕“吃竹”、“用竹”、“赏竹”下足功夫。深入挖掘竹编、竹雕、独竹漂等非遗的历史、文化、经济、旅游价值,增强竹工艺品的文化创意,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商品“伴手礼”。发展“醋”字牌,把发展壮大赤水晒醋作为当前赤水发展提升非遗品牌的发力点,积极开展生产标准制定,深入研究赤水制醋、酿醋、吃醋历史,提升醋文化内涵。创新研发石斛醋、养生醋、窝子醋、竹醋、醋包等晒醋衍生产品,丰富晒醋产品类型。统筹整合全市晒醋资源,挖掘晒醋场旅游附加值,全力打造晒场风景区、晒醋网红打卡点等,推动晒醋发展成为赤水旅游新看点、经济收入新增点、文化保护新亮点。培植“农”字牌。围绕赤水独有的乡村农产品传统生产技艺为核心,大力培植发展非遗农特产品品牌。将虫茶、腊肉、筒筒笋、苕粉、白酒、蜂蜜、黄粑等地方特色食品进行包装、推广和销售,倾力打造“一村一品”农特商品,形成了“桫龙”虫茶、“情乡源”腊制品、“梁家老号”黄粑、宝源白酒、旺隆苕粉、石堡蜂蜜等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助力“赤货”出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