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乡动态
长寿之乡广东徐闻:让非遗文化瑰宝“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2-03-23
来源: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浏览:1365

从带有海味的十二道古法晒制技艺,到香味四溢的徐闻八宝饭;从高亢激昂的丁村女子八音,到惟妙惟肖的徐闻木雕;从气势恢宏的阵式藤牌功班舞,到神奇的屯兵舞……这些传承着徐闻地域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纷呈,凝聚着深刻的文化记忆。


  长期以来,徐闻人以独特的传承方式, 以此赓续地域文化基因,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留住徐闻非遗文化之根。特别是近年来,徐闻当地文化部门为非遗文化的薪火相传注入活力,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徐闻有着数千年历史的非遗瑰宝“活起来”。 


微信图片_20220816100542.jpg

徐闻在乔迁新居或婚庆宴席以八宝饭等佳肴款待贵宾亲朋


  徐闻美食文化以“味”俱来


  民以食为天,徐闻非物质文化先从“食”讲起。


  徐闻关于“食”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项目当算徐闻八宝饭,其为盛行于徐闻县徐城镇独具地方特色风味的佳肴。


  徐闻八宝饭,俗称“八宝粹”,是以香糯、红枣、金桔、莲子、冬瓜糖、花生、虾仁、鲜蛋等八种物品精制而谓之“八宝饭”,是盛行于徐闻县的民间特色美食。每年节庆佳期和一年四季的大喜宴席,都有八宝饭佳肴恭候贵宾亲朋,有喜庆吉祥的寓意。


  以果品八宝饭佳肴庆贺佳节,是一件皆大喜庆的仪礼。所以,徐闻八宝饭承载着人们祈愿生活吉祥如意的淳朴民俗风尚,酿造了八宝饭美食特色文化。


  早期的八宝饭则是把糯米蒸熟成饭后,加拌白糖、猪油、莲子、红枣、冬瓜糖等简单果料即成八宝饭,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提高,根据地方习俗和口味不同而添加果料,不断地充实丰富。


  徐闻八宝饭有甜品八宝饭与咸品八宝饭两种,主要传统技艺以“精、严、佳”为主体,程序有:一、选原料; 二、浸糯米;;三、炸猪油;四、炒糯米;五、配味料;六、炒虾米;七、装盅;八、蒸八宝饭等,制作技艺程序严谨,力求达到“色泽新鲜丽艳,味道清香可爽”的最佳效果。


  近年来,徐闻加强八宝饭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让传统技艺制作的八宝饭,在地方的习俗的基础上打造“升级版”,口味精选醌料,工序更加严谨,更加讲究色味,在今天经济建设的大好环境里,发挥出独具的特色开拓发展经济文化,为徐闻文化旅游美食打造一块响亮的品牌。徐闻八宝饭被列为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项目。


  食以“味”为先,讲到“味”,不得不提食盐。雷州半岛生态海盐十二道古法晒制技艺是徐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徐闻地处雷州半岛,三面环海,是制盐的好场所。根据记载,宋朝开宝四年,徐闻县沿海人家合资围建盐田,按投资股份划分,再由各人平整成大小不等的小漏号及一块块的水幅池、结晶池。徐闻县的毛练村至今有宋代官办盐场——递角场遗址。


微信图片_20220816100546.jpg

  雷州半岛已有1150多年晒盐的历史,在雷州半岛的徐闻、雷州、遂溪等地盐民试行晒卤制盐技术,盐民在晒盐的实践中,总结出“雷州半岛生态海盐十二道古法晒制技艺”,从清代咸丰五年梁大成师傅掌管徐闻角尾盐田,至今传承7代,已有164年之久。


  十二道古法晒制技艺具体是:古法建池、晒伯观潮、选时纳潮、三段沥卤、动卤松盐、三段结晶、量池备晶、调和保卤、扒盐归垛、悬台滤卤、精晒除杂、生态存储等,晒制出的生态海盐天然纯净,洁白晶莹,质优清鲜,回味甘咸,保持着富含人体所需要的钠、钾、钙、镁等微量元素,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食用生态海盐。


  雷州半岛生态海盐十二道古法晒制技艺所凝聚蕴含的厚重盐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性、科学性和社会性的研究价值,它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徐闻在生态海盐十二道古法晒制技艺的基础上,提升制盐工艺,为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和健康身体的生态优质食盐。




  徐闻传统技艺世代相传


  “非遗”有着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婚配、自然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


  历史上,徐闻县城乡每年正月元宵期间迎春祈福或年例与红白喜事,女子八音奏乐,竞威赛响以助兴热烈,以示庄重其事,形成厚重的传统民俗风尚。


  女子八音,丁村女子八音最为有名,其主要分布于徐闻县前山镇丁村及前山镇各条自然村。


微信图片_20220816100550.jpg

  丁村女子八音,始创于清道光二年至今传承7代,已有196年之久。丁村女子八音由30人组成,八音以2只大鼓、2只高边锣、8支唢呐、2对钹、1对小钹、2只铛、12只司锣子、1只木鱼等乐器组成,择其活动内容需要选用而配合乐谱,主要从事活动有:元宵巡游、迎亲红喜、送终白喜、遣灾驱邪、舞狮祈福等,以祖传八音工尺谱:将军令大开、朝天子大开、六国王大开、十三枝、得胜令等60多首民间传统音乐工尺谱。


  其主要特征以女子为主体,以传统音乐工尺谱为旋律,以鼓金声乐为节奏,民俗氛围浓重,喜庆吉祥。八音韵乐淳朴雄浑而激逸,独具地方民间音乐特质而影响深远,历代弘扬发展。


  传统音乐工尺谱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的民间礼乐曲谱。丁村女子八音保存有60多首民间传统音乐工尺谱,实属珍贵,它集历史人文、社会信仰、民俗源流、习俗风尚于一体,蕴含厚重的传统民俗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性、民俗性和艺术性的研究价值,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闻木雕技艺堪称徐闻非遗文化的奇葩,其为古建筑的局部装饰与人们生活中的家具雕刻制作诸方面的传统美术。


  徐闻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从汉代出土的建筑砖瓦器物中就有雕刻网纹、圆圈十字纹、箭纹与“万岁瓦当”等装饰纹样。雕刻工艺传至明清时代,在祠庙寺庵和豪门大宅中广泛应用于人物雕像、古建筑的局部装饰与家具雕刻中,漫长的历史长河积淀厚重的传统美术文化。

微信图片_20220816100554.jpg

  徐闻县城至今仍保存着明代建筑徐闻儒学孔庙、贵生书院与清代广府会馆、潮州会馆等古建筑,其木雕工艺独具一格,形成独特的徐闻木雕技艺。


  徐闻木雕技艺在韩氏家族传承至今已有6代148年,其制作技艺步骤有:设计图案、木雕技艺、髹饰方式等三大程序,设计图案是先构思雕刻的内容绘出图纹,反复审观修改完美。


  雕技艺有:素面平雕法、减地平钑法、压地隐起法、剔地起突法、镂通高浮法、圆雕镂空法等。髹饰方式有素色木雕、金漆木雕、彩绘木雕等,它集民俗学、建筑学、美学为一体,是岭南传统美术中的一枝奇葩。


  长期以来,徐闻木雕技艺在现代建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物雕像、仿古建筑的局部装饰与家具的雕刻制作中大量地运用木雕技艺,焕发琳琅精彩,其艺术形式在不断地传承、弘扬和发展。




  徐闻传统民俗华丽转身“舞”艺术


  徐闻县自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县,曾经以中国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而饮誉中外史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从而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阵式藤牌功班舞。


  阵式藤牌功班舞以藤牌为主,进行不同类型的阵势转换,突出舞蹈的颠排结构的艺术形式,一种集军事训练、武术对抗、打击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武术表演艺术样式,是古代军事布防、战场实战技击项目。



  据记载:徐闻“三面阻海,倭奴东伺,交夷西窥”,备受倭寇和安南海盗的侵扰,乡民为了抗击敌寇,与当地驻军一起习练藤牌舞,并使之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代代传承。每年春节元宵佳节,集众操练,巡迥演示,成为当地较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藤牌舞和江西省永新县的“盾牌舞”以及河北省沙河市的“藤牌阵”如出一辙,他们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研究、弘扬和保护。作为特色文化品牌,多次活跃在徐闻县的文化艺术舞台上,获得了公众的好评。徐闻县委、县政府以及迈陈镇政府、东莞村对藤牌功班舞进行包装提升,促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徐闻藤牌功班舞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项目。


  徐闻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另一个项目是屯兵舞。


  屯兵舞主要流传在徐闻县的城镇、乡村,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徐闻屯兵舞独具传统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的特点,对研究岭南宗教传播与雷州半岛道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徐闻道教屯兵舞已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记录是非遗保护的必要环节,没有记录,就没有绵延赓续的文化记忆。徐闻文化部门把非遗搬上舞台,用艺术形式把它记忆下来,展现了徐闻地域文化特色,让极富徐闻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大放异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