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为纪念邬沧萍先生诞辰101周年,深切缅怀这位学术大家,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邬沧萍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邬沧萍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现场
会议旨在研究并传承邬沧萍先生丰富的学术思想,推动我国人口学和老年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人口学、老年学领域内诸多专家,全面回顾了邬沧萍先生的治学之路和人生之路,围绕先生的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探讨邬沧萍学术思想、学科建设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担任会议主持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为会议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主持。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信凯分别为大会致辞。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在讲话中概括了邬沧萍先生学术生涯中的五大特点:超前研究、求实精神、创新思维、开阔视野和哲学高度。他说,邬沧萍先生以卓越的前瞻性思维和学术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进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早早地预见了中国老龄化问题,致力于建立中国老年学知识体系,并提出重要的老龄社会和健康老龄化观点。他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证与理论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国国情并进行严密的数据分析。邬沧萍先生不仅提出理论,还将其付诸实践,关注改善老年人的福祉和生活与生命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信凯为会议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信凯在致辞中表示,邬沧萍先生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老年学、人口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学术生涯中紧密结合中国的突出人口问题、老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一直把个人治学兴趣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响应国家需要,义无反顾地踏入人口研究的学术禁区,并成为这门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参与者和见证人。80年代初,他前瞻性地看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深远影响,率先开启老龄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创立了我国的老年学学科。
邬沧萍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主旨报告环节上下半场,分别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姚远、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孙鹃娟主持。
武汉大学全球发展智库首席专家、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杜鹏,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教授彭希哲,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功,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桂世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分别在会议上作主旨报告。从家国情怀、学术思想、学术风范以及中国特色的人口和老年科学发展等多个方面,展现了邬沧萍先生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与功绩,回顾了邬沧萍先生老年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逻辑链,加深了对邬沧萍先生学术思想特征和学术价值的认识。也让我们意识到了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特色人口学和老年学学科建设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对邬沧萍先生的最好告慰。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翟振武作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教授彭希哲作主旨演讲
武汉大学全球发展智库首席专家、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作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杜鹏作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功作主旨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桂世勋作主旨演讲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作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作主旨演讲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党俊武作主旨演讲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姚远
主持主旨报告环节(上半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鹃娟
主持主旨报告环节(下半场)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宣布成立
“邬沧萍老年学发展基金”
本次会议还宣布成立“邬沧萍老年学发展基金”。基金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华龄出版社等单位共同发起。其主要目的是用于促进和推动我国老年学、人口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激励相关专家学者、科研机构贡献更多的学术智慧,助力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未来,“邬沧萍先生学术研讨会”将每年举办一次,深入探讨、研究邬沧萍先生的学术成果,继承他的研学精神,为全球老龄社会治理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邬沧萍先生所倡导的“健康老龄化”概念,对于我国构建科学的医疗、健康、养老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邬沧萍先生关于“积极老龄化”“未富先老”“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存在决定健康长寿”等一系列学术思考和实践指导,已成为我国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战略的重要参考,并指导我们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围绕邬沧萍先生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思想,秉承着他“治学报国、老有所为”的精神,为我们后续“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工作的开展和未来老龄科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