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杂志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专家解读之二: 对《“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几点认识
发布时间:2019-03-28
来源: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浏览:5279

2017年2月28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老龄规划》)。我作为一个老年人和从事教学和研究多年的工作者,十分高兴。我认真学习文件,收获良多。回想35年前,我国参加维也纳“第一次世界老龄大会”时,对老龄问题还知之甚少。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后发国家,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摸索就能提出这样一个系统规划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预示着人类的一个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努力破解这个困扰世界的难题。在学习和研究这项规划的时候,提出几点认识。


一、全面准确认识我国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内涵

《“十三五”老龄规划》,开宗明义就明确,规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决策部署的重要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旗帜下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它必须认识两个关键词:“人口”与“积极”。


我们应对的是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个体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个体老龄化是人口老龄化出现的自然基础,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前提;我国之所以强调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根据我国的国情,人口发展始终是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研究人口发展战略后,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应对人口老龄化讲的是群体老龄化问题,包括应对个体老龄化是不言而喻的;应对群体老龄化必须依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合力,才能够解决,仅仅靠卫生部门是不够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既需要“良医”,更需要“良相”。目前世界和我国还存在经济、文化教育和健康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在上述领域综合实施策,才能够建成共融、共建、共同富裕,公平公正的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一词,很多人把它看成是修饰词、形容词或副词,旨在加强应对的语气和力度,同“全力、大力、努力、强化,有活力、认真”等等的含义一样。这是极大误解,也不够专业。在全球应对老龄化中,“积极老龄化”已经是一个明确而有特定意涵的专用名词;是在世纪之交,全世界开过多次老龄专家会议,讨论和精炼出来的;我国翻译为积极老龄化,也是多年约定成俗。它的含义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创造健康、参与、保障(安全)最佳机遇”。这是2002年,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是我国和全世界一致接受的;它也是健康老龄化的升级版。我国在2006年的时候,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质上包括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含义在内,不是仅仅为了加强语气。我们把积极老龄化翻译成英语只能翻译成active ageing,不能够翻译成其它,这样就与国际接轨。让大多数人都知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含义,这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二、贯彻落实《“十三五”老龄规划》,必须全面认识养老的深邃内涵,在深化改革中有序的贯彻执行


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矛盾是满足老年人需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老年人需要;另一方面,又要全面认识到,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老年人需求不断提高,有多种多样的物质文化需求。老年人的需求是老龄工作和老龄科学长期探索的问题。养老的内涵,又是一个最难界定的问题。中国农耕社会时期家庭养老的内涵,也是困扰许多外文翻译者的难题,他们很难找到一个“等值翻译”。关于“养老”有各种各样的译法,诸如,“孝道”、“供养”、“包办一切”、“照顾”等等,国外经常使用“支持”“照顾”、“帮助”、“服务”、“参与”、“保障”等概念。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概括为四个老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随后又增加“老有所教”,“老有所居”“老有所依”等等。1996年,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家庭养老概括为“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2012年,新修订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又把老年人需求丰富了很多。这次“十三五”老龄规划对我国老年人需要和如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列出较为详细的清单。在这项规划十一章中,有八章都是讲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和如何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八个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持体系,老年消费市场,老年宜居环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积极参与,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这是迄今为止对老年人需求最全面的认识和界定,吸收了国外人口老龄化国家的经验教训,也吸收了生命科学、老年医学和社会老年学的研究成果,也传承了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美德。中国幅员辽阔,情况复杂,这八项规划任务有的地方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贯彻,有的地方正在努力贯彻,有的地方还需要花很大气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促进这一美好规划的贯彻落实,因此,要按照规划的要求,根据轻重缓急,有序的通过各种改革来逐步满足老年人需求,妥善解决满足老年人需要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年人的需要除了通过一些公共产品来满足外,许多老年人的需要,还要通过市场渠道,采取不同的支付方式来满足。诸如,政府购买服务,以无偿、有偿或优惠的方式向老年人提供,对一些没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除了家庭赡养和抚养外,还要通过提供社会救助、慈善支持和志愿服务等等来满足其需要。在贯彻落实《“十三五”老龄规划》时,必须统筹安排。“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老年人的脱贫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因此,《“十三五”老龄规划》必须兜住困难老年群体民生的底线。首先要落实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同时又要瞻前顾后,根据党提出的新发展观念,考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既要满足当代老年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到今后更多老年人的需求。因此有些资源必须用在防止今后老年人的贫困落后和健康问题上。随着中国梦的实现,今后最终要实现解决老年人问题的政策导向转型,把以“需求”为基础,转型为以“权利”为基础,使八项需求逐步成为我国老年人应该享受的权益。


三、健全健康支持体系是规划的亮点,是对养老认识的一个飞跃


《“十三五”老龄规划》第五章“健全健康支持体系”有四节:推进医养结合,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医疗与康复护理服务和体育健身。这一章提升了长期以来对“老有所医”的传统认识,体现国际上公认的“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理念。这个认识完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20日,在全国卫生大会上强调的“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以基层为重点……,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等要求一致;同2016年,国务院先后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精神一致。所有这些认识是近二三十年来全球生命科学、老年医学研究成果的体现,也是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国际最新的研究,都认为老年人衰老和患有慢性病是不能避免的。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健康状况最好的国家,65岁及以上老年人患两种慢性病的比例在15%左右。现在很多科学研究证明,许多慢性病是可防可治的,可以缓解和推迟,甚至能够逆转。老年人完全失能的时间可以压缩到很短,完全失能的人数也能够大大减少。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发生率低于许多新兴国家,但同健康好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健全我国健康支持体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前景是乐观的。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以治病为中心对个人的功能发挥是不利的,常常导致重治疗轻预防和康复,把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患者吸引到大医院,常常会对一些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不利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也不能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不利于维护健康的公平性,也不利于医疗人才的培养以及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常常会使一些需要治疗的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不以治病为中心,绝不是轻视医疗的重要性,而是要求各级医疗机构都要提高治疗的水平,重视医术高明的专家和医护人员的重要作用。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作了十几年的研究,根据上千篇的研究报告,发表了一本《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报告序言中提出“需要卫生体系从以疾病为基础的医疗模式向老年人需求为核心的综合关怀转变……”。《“十三五”老龄规划》关于健康支持体系的规定是跟上新时代步伐的。


四、贯彻落实《“十三五”老龄规划》,要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老龄工作、关注老年群体民生。2016年5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对策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老龄工作的基本遵循。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后发国家,所有先发的老龄化国家没有一个像我国这样把人口老龄化作为民生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5.27讲话有很多论述是有深远意义的,他提出“五个着力”: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着力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许多论述都令人耳目一新,需要深入思考。特别是,他提出“要发挥老年人的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老年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发挥老年人对年轻人传帮带作用。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等。他的概括比国内外已知的对老年人作用的认识深刻得多。这些认识应该适用于所有老年人,不能局限于干部和老年精英。今后老年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比上一代要高得多,这是落实规划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时候,自觉去承担社会责任,在长寿时代发挥老年群体中蕴藏的人力资本、人才资源、老年红利等是今后老龄政策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老龄规划》第九章“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很好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的要求。


五、贯彻规划旨在迈向构建一个最有利于老年人生存和生活的社会环境


《“十三五”老龄规划》第七章所讲的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也是一个新亮点,这个亮点的意涵丰富,远远超过无障碍建设和老有所居、老有所住等举措的内容。这也是吸收了国际上许多新的关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经验,这些经验认为在家庭老龄化、社区老龄化和最适宜的地方老龄化,最能够使老年人提高和维持功能发挥,是最理想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理念;又吸收了近年来国际上新城市建设所依据的人居环境理念,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倡议,以及我国新城镇建设的经验。老年宜居环境提出,意义十分深远。


人和动物区分以后,动物只能适应环境,而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环境,创造更适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环境,这是人类能够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人类进入长寿时代,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随着增龄功能衰退,需要得到家庭、朋友、社区、社会和国家等的帮助,保护和关爱文明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在今天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对老年人的呵护,除了传统上的生命安全、居住安全、财产安全外,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的各种环境污染成为新的安全问题。老年人是最容易被感染的弱势群体。因此,食品安全、呼吸安全、饮水安全、交通安全,摆脱空气、土地、水质污染,是构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章中特别提出要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是对我国传统美德的传承,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是贯穿到老龄化社会各个方面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代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意义也十分深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