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探讨
谷晓红:中医对话西医“肠系膜器官说”
发布时间:2019-03-28
来源: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浏览:176238

之前,《柳叶刀-胃肠道及肝脏》杂志刊登了英国科学家的文章:以前被认为仅是消化系统内的碎片结构的肠系膜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器官,肠系膜的连续性或许是疾病从腹部转移到其他部位的一个途径。此发现引起了国际轰动。

其实,中医理论中对于人体膜系统早已有较多论述。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孔光一教授曾创新性提出少阳三焦膜系理论,从生理、病理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与解读,以人体上下内外膜层将五脏为中心紧密相连,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对于病证辨识和诊疗,体现了对于人体膜层的系统认识的客观性。

中医脏腑与现代医学解剖之脏腑虽然不能实现完全对应,但肠系膜作为独立器官的发现可与许多中医概念相联系,对此,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也发表了不同的观点。例如腹针发明人薄智云教授于1993年在《北京中医》中撰文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先天经络”。他认为,肠系膜的体表投影处也是腹部的先天经络所在部位。肠系膜上的血管、神经等组织与它所覆盖的腹腔内器官在功能和疾病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主席李永明博士提出,中医对肠系膜的认识要比西医早很多。元代滑寿所绘脏腑明堂图就清晰地将大小肠等内脏连在一起,这显然就是现代解剖学的内脏系膜结构。他提出,如果西医解剖学早点将肠系膜列为独立器官,肠系膜很有可能在早年被译为三焦。

膜系联络全身,涵盖各类膜层

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孔光一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少阳三焦膜系理论,以题为“少阳三焦膜系病机探讨”的署名文章曾发表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三焦膜系分布很广,形态各异,人体上下内外的各类膜层均属于此。三焦膜系具有协调脏腑、运行津血、充养全身的作用,又是代谢的通道,故有决渎的功能。三焦膜系涵盖所在脏腑、管腔内外及肌肉、筋骨间的各种膜层及所属功能,具有联系上下、互通内外的作用。

病机特点各异,膜分内外两类

三焦膜系的形(构)成与脏腑形态功能紧密相联,膜层的形态结构亦随脏腑功能的不同而有区别。三焦膜系可分为两类:一是外通性膜系,即直接与外界相通的膜层,主要为呼吸道与消化道。呼吸道以肺为主体,其膜层薄而致密;消化道膜层以胃肠为主体,其膜层厚而粗疏。这两道膜系与脏腑同属于外通性膜系,通过吸纳转运营养后进入内通性膜系、脏腑,便可形成气血精微供养全身。

外通性膜系具有通透性强,敏感度高,载运量大,与外界接触广泛的特点。内通性膜系主要为血运通道内外的膜层。通道膜层血运情况虽有不同,但总属于心、肝为主体。心脏活动推动气血运行,肝脏提供血运来源。内通性膜系在血运通道内外满布膜层,深入机体各部,膜层错综复杂,但又分别组合,根据脏腑功能不同,既能区分管膜不同物质运行,又可融合管膜中的各种营养以供机体运用,在供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代谢废物又从膜系在人体各部的窍道排出体外。

因此,外通性膜系吸纳营养排出废物而内输;内通性膜系供运营养遍及全身及排废而外输。内外相合,以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膜系起源于肾,肾统肺与少阳

孔光一教授认为,三焦膜系起源于肾。肾为先天之本,肾膜以肾脏为本体,膜系相连,两肾被膜之集合处与腹腔焦膜相通,即是焦膜之起源。肾膜以肾脏为本体,肾膜是焦膜的起源,焦膜属少阳,少阳又涵胆,胆与肝直接相连,肝为藏血之脏,又为血运之源,肝血肾精,本有互化作用,通过少阳胆焦膜系与肾相通,肾精之气入肝,肝血与心脉并行,这便构成了精血互化转运作用,又是膜系脏腑供养的要素。肾主水,为人体水津布化及代谢之根,水津布化须赖肺气通调,气化则水行。肾精、水津总为肾的重要功能。《灵枢·本输》云:“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这种原理勾画出先天之本的起源,及少阳、肺的归属又受肾统领的关系。膜系相连,形同则互通,肾膜丰富而薄,肺膜薄而致密,孔光一教授提出在诊治中有些肺肾病证(咽痛、淋症、咳喘、腰痛)确有互通效应。

三焦膜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层面,三焦膜系理论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阐释与解读,以人体上下内外膜层将五脏为中心紧密相连,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对于病证辨识和取得疗效,都说明对于人体膜层的系统认识的客观性。

肠系膜作为独立器官的发现,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人体的膜层可能具有连接之外的具体功能,即肠系膜的连续性或许是疾病从腹部转移到其他部位的一个途径。膜层的连接不应局限于某个系统,现代医学将人体系统划分明确,但人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强调各个部分的独立功能,还要强调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协作,这正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对人体的认识。随着现代医学对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及其功能的发现,期待日后发现三焦膜系理论与现代生物学认识之间的更多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