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下午,我县召开2021年文成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县生态环境分局介绍了《2021年文成县环境质量年报》相关内容。
2021年,生态环境分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举措、克难攻坚,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打造美丽文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生态环境高分报表。
一起来看看 2021年度文成县的生态环境 质量状况如何 未来要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1年文成县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状况 大气环境状况。2021年,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20微克每立方米,较2020年均值下降2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保持持续稳定向好态势。
水环境状况。2021年,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文瑞交接断面达到Ⅰ类水质标准,飞云江水质连续5年均为优。
土壤质量状况。按照分类管控、综合施策的原则,开展重点企业用地调查,严格危险废物规范处置,2021年,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100%,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率100%,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声环境质量状况。2021年,县城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8分贝,质量等级为二级较好。县城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2.3分贝,质量等级为一级好。县功能区中2类区及4类区的昼夜等效声级均符合功能区标准要求。
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去年,我们经历了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还经历了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的严格检查,面对大战大考,我们努力服务大局,坚定不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2021年度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全省“五水共治”工作先进集体、温州市中心城区能级提升突出贡献集体、温州市深化改革开放成绩突出集体,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获评年度全县考绩优秀单位。
围绕环境核心,提质攻坚生态环境质量。2021年文成县空气优良率为100.0%,细颗粒物(PM2.5)浓度20微克/立方米;全县11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功能区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文成出境水水质稳定Ⅰ类水质;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县城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均小于55分贝。文成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打好攻坚硬仗,全方位打造美丽图景。一是深入实施蓝天保卫行动。落实扬尘防治工作体系,做好工地管控、重型车辆管理、道路保洁和秸秆焚烧监管,开展扬尘联合督查7次,检查工地43处,柴油车路检路查6次。二是深入实施碧水澄清行动。深化“五水共治”,大力开展“找寻查挖”专项行动,持续巩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效,省控以上断面I-Ⅲ类水比例100%。三是深入实施净土开拓行动。全面开展受污染耕地“源解析”任务,扎实推进高风险疑似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四是深入实施无废创建行动。规范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集中统一收运工作,收运处置率100%。全面完成无废细胞创建任务,创成系列无废学校、酒店、机关,创成南田武阳无废村。
擦亮生态底色,全县域推进美丽创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提升。不断深化浙江生态日、六五世界环境日、最美环保人等主题活动,创新多种宣传方式、接地气、进人心,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满意度、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南田镇武阳村入选全省首批低(零)碳村(社区)试点创建单位,文成县创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坚持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有序推进生态数字化转型,完成国控点位(泗溪)水质自动站、企业工况监控系统建设,打造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拟新建国控点位(珊溪水库库中)水质自动站建设工作,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联合检察院等部门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工作思路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县紧盯双碳工作和共同富裕要求,从绿色高质量发展、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加强良好水体保护、推行清新空气行动、保障土壤和地下水安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入手,以“四大工程”为抓手,持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打造成为温州市西部重要发展极、奋力续写“三美文成”新篇章提供有力生态环境保障。
坚持源头治理,大力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强化“三线一单”空间管控,优化生态环境分区分类管控模式,依法落实行业准入标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推行全民绿色消费。有序推进“双碳”行动,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系统修复保护,全面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修复,强化生物多样化保护,提升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质量,强化矿山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化“美丽系列”试点建设,高水平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试点示范。
坚持五水统筹,切实加强良好水体保护。坚持控源、扩容两手发力,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统筹水资源利用、水安全维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文化宣传,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健康逐步恢复,水功能区稳定达标。
加强协同治理,持续推进清新空气行动。坚持综合治理和重点突破,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以“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深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实施NOx与VOCs协同减排,实现颗粒物与臭氧“双控双减”,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实施分类防治,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风险防控,加快构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治”体系,着力消除突出污染风险隐患,有力保障“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聚焦闭环管理,建设全域“无废城市”。以“无废城市”建设为统筹,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统筹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五废共治”,2022年,力争创成“无废城市”,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到2025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大格局,提升环境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政府治理和企业自治、社会调节实现良性互动,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