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2021年5月18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智库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1-05-28
来源: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浏览:3145

2021年5月18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智库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学会老龄智库专家委员会特别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一级荣誉教授、中国人口学、老年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邬沧萍,学会副会长、老龄智库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院冯文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中国老龄协会政研部主任李志宏等智库专家出席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从七普数据看我国老龄问题应对”。

微信图片_20210531102830.jpg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已经于2021年5月11日正式发布,从数据上看,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这些变化必将影响到我国老龄工作的走向,需要正确认识、科学解读七普数据,积极应对新数据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本次研讨会上,各位与会专家就七普数据和老龄工作相关发表了专业看法。


应把健康问题放在首位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会议,因为我已经99岁了,人家都说人生难见百岁人,但我认为今后这将是一个常态”,作为泰斗级的人口学专家,邬沧萍笑谈,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七次人口普查的经历者和见证者,这在中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邬老指出,“60岁以上老龄人达到2.64亿,七普数据实打实的告诉我们,老龄化程度比我们预测的还要高。尽管老龄人增加数比预测高,但健康长寿还是我们的短板,现在慢慢思考,除了人才红利、人口素质红利外,长寿红利也非常重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发展战略,应该把健康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健康老龄化并不等于老年时才重视健康,而在于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应该让“终身健康”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个人。邬沧萍强调,长寿红利必须重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十四五”规划、2035目标纲要里明确提出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有深远意义。


农村养老问题需重点关注


农村老人比重较城镇高出近8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加剧。乡村振兴焕发农村养老新生机,老龄化应“城乡分治”

“从结构和分布来看,城乡老年人的差异性非常大,这是中国特色老龄化的表现。”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指出,据此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到了23.81%,比城镇老年人比例高出了7.99%。65岁及以上的农村老人占到了17.72%,比城镇65岁老年人高出6.61%。

“在1982年以后,城市和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开始有差异,农村的老龄化比例高于城市,但是这次差距是最大的,近8个百分点,显示了加剧的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指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比重明显高于城市,这并不符合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这一现象是“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 加剧的表现。杜鹏表示,较过去40年,农村老龄化与城镇老龄化达到了最大的差值,农村养老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同时,七普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长了69.73%,人口流动的趋势更加明显,人口流动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中国老龄协会政研部主任李志宏指出,这一趋势反映了今后农村养老创新的两个方向:一是怎样保障农村迁移到城镇的老年人口能够公平、共享迁入地的公共服务;二是怎样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的服务体系。

“农村老龄问题要跟‘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连在一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介绍了她在河南省焦作调研时的经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焦作市党委组织部激活村支部力量,调动60岁、70岁的老年人互相提供服务,保证了基本一日三餐的提供。

杜鹏指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特别是针对1.2亿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如何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缩小服务和保障的差距,如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真正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还需要加强战略协调方面的研究。

陆杰华教授则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城乡分治”。“过去农村老龄化最关注的是养老服务,但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系制度上欠缺,城乡统筹是对的,但是应对老龄化一定是分治的。”陆杰华指出,城市和农村具有差异性,应该在应对农村老龄化做更多的研究。


微信图片_20210531102835.png


未来应关注老龄问题的新方向


“五普跨世纪,六普关注转型,七普面临重大的转向。而转型和转向不太一样,六普的转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人口转型基本完成。这次人口普查与以往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总量,也体现在结构”。教授陆杰华分析了前几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不同点,并总结了下一步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方向,指出未来应关注八大涉老问题:

第一个选题,人口缓慢增长下的人口负增长。前两年更多关注全国负增长,现在区域负增长更值得关注。东三省已经进入负增长,中度老龄化这些省份即将进入负增长,这个研究选题跟老龄化密切相关。因为即使全面放开,负增长已经跟老龄化是一样的不可逆转。第二个选题,家庭规模下降的背景下,家庭照料、代际支持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第三个选题,先发进入中度老龄化的区域的老龄化应对。因为国家战略一定是分省战略的集合,顶层设计和区域应对怎么能够衔接,要先研究区域,然后去总结国家老龄化未来的战略方向。第四个选题,劳动力老化。劳动力老化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应该有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第五个选题,农村人口老龄化。过去农村老龄化最关注的是养老服务,但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系制度上有欠缺,城乡统筹是对的,但是应对老龄化一定是分治的,因为城市和农村是不一样的。第六个选题,关注高流动迁徙下的流动老人问题。流动老人比较多,这部分流动老人的居住意愿如何、代际支持如何、基本服务如何?高流动迁徙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人口登记制度要改革,户籍可能把很多老年人排除在外。像北京落户跟子女规定是80岁以上,这个年龄大都身体不是太好了,这个年龄限定能不能往前提点?不能完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排斥很多老年人。第七个选题,未来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的发展。研究发现,六普时50-59岁的人是最富有的,既有房产也有财产,现在这部分已经进入低龄老人阶段了,低龄老人怎么带动养老产业和服务值得关注,应该要分年龄段去看对养老产业和老龄产业的影响。第八个选题,区域老龄化所带来的先发地区的经验借鉴。从区域老龄化来看,北京15-60岁是68.53%,比全国劳动力水平要高,60岁以上的相对比较高,但是65岁又不是特别高,所以这“一高一低”在政策准备方面很重要,这个局势让应对老龄化有了一个回旋余地。

冯文猛研究员在发言中也指出要在除了继续深入关注既有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经济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服务体系、老年人社会参与、老年友好环境等,七普数据还给我们提出了流动老人、少子化、如何用发展眼光看老年群体需求和特点、新技术带来的新养老模式可能性等重大课题。冯文猛指出在十四五时期,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老年人”、重新定位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功能、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和经济增长模式等。


重新定义老年人


“七普数据出来,关于老龄化的加速,我们也应该要积极乐观看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说:“我们应该重新定义老人,现在联合国定义到60岁都是年轻人,60-79岁是中年人,80岁以上才是老年人。咱们在座大部分是中年人和年轻人。现在中国平均寿命是77.3岁,发达国家过80岁,我们的城市统计是82岁、83岁了。所以不能因为老龄化,社会就处处显示出‘灰暗’的调子,这其实是个消极心理状态的暗示,真的需要重新定义老人了”,李玲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重新定义老人背后关联退休制度,一定要分职业、分城乡,老人其实是国家的宝,现在人普遍都活得既健康又明白,这会创造多大的社会财富啊!对世界的认知一定是跟着年龄来的,不到那个年龄达不到,睿智也是时间“泡”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思考怎么用好这批人”,李玲颇为激动地强调。

“前几天我看了一次演出,是武汉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演了全集的《红色娘子军》,这个年龄能跳芭蕾,那还有什么不能干的?而且她们比专业的演得还好,因为她们有那个年代的记忆,是真正的‘红色娘子军’”,李玲特别举出实际例证说明60岁以上的老人也是充满活力的。

“要给社会增加点正能量,不要只认为老人是社会的负担,不能单纯把这个群体看成是社会成本,它也是社会成果。如果有好的政策配套,把老人资源用好了,这是社会的巨大财富”,李玲表示,可以积极给国家建议着手延迟退休年龄、灵活就业,不要一刀切,60岁就一定退。她说,延迟退休年龄一定要开始着手,但要慢慢来,因为一下延迟太多,对年轻人的劳动力就业生产也有影响。所以先每年延迟一个季度、半年,就不会对年轻人劳动力市场有太大冲击。

“另外,我们国家应该给有经验的老人提供更多创业机会,让他们可以领着一帮年轻人创业,既增加了社会就业,同时他们的知识、经验也可以继续延续下去,而且不成为社会负担”,李玲建议。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新产经杂志、中国经济时报等媒体和企业的代表出席,各位出席嘉宾积极互动交流,认为本次研讨会讨论的主题重要、内容深入。本次研讨会是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智库系列专家研讨会的一场,后续将每月举办一场当前重大老龄问题的专家研讨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