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连着千家万户,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近年来一直是民生热点议题。6月14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题正是关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此前的3月至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何维分别率队,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先后赴北京、湖北两地开展了专题调研,并通过书面形式了解江苏等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民建中央也开展了相关主题调研,为此次双周座谈会的召开做了充分的准备。
充分发挥居家社区养老应有的作用
在前期调研中,委员们发现,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呈现“哑铃形”特征,即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化机构提供的高端服务和政府兜底的敬老院提供的低端服务多,普通老年人消费得起、质量有保证的中档服务不足;而养老服务需求呈现“橄榄形”特征,即高端和低端需求少,对基本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的中档需求多。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世杰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居家社区养老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委员们看来,居家养老处于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家庭成员是照顾老年人的主体。因此,要通过个税减免、困难家庭补助等形式,对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给予政策支持。同时,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发挥家庭在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好社区养老的枢纽作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认为,应明确和压实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基本责任,培育扶持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整合社区卫生、养老服务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会主委张恩迪提出以社区嵌入式养老为基点,链接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形成养老服务骨干网。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是构建‘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但目前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希望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能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发挥机构养老集中照料失能老年人的支撑作用
养老服务供给“哑铃形”与养老服务需求“橄榄形”的矛盾,在李世杰看来:“这反映出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即总体床位数不足与高空置率并存,老人难以承担机构养老费用和机构营利难并存。”“三位一体”中,机构养老的作用该如何发挥?
对于机构养老的发展方向,李斌提出:“发展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养老机构。不断提高养老机构的照料、护理、康复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会生提出:“应加快建设护理型养老机构,发挥养老机构集中照料失能老年人的支撑作用。”针对目前多数养老机构以生活照料服务为主,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欠缺,医、养功能衔接不顺畅的问题,他建议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政策倾斜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
委员们一致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有效解决民营养老机构各种政策障碍和经营困难,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企业或开展公建民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求。
加强医养结合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合作
就做深做实医养结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表示,整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健康管理工作构建以社区为支撑的家庭养老体系是目前医养结合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中国数亿老年人医养结合的主要途径。为此,应完善基层投入和激励机制,保障和调动基层医护人员开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如何与社区养老服务站相衔接的问题是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花亚伟一直关注的。“建议社区养老服务站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紧密结合,优先覆盖社区的重点老年人。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也要与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有机链接起来,为老人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快速诊疗、双向转诊、康复训练、长期护理等连续性服务,真正实现高质量的惠老、利老居家养老。”
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近年来,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呼声渐高。李斌在主题发言中提出:“要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科学定位,逐步建立形成全国统一、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发挥社会保险在养老服务方面适度普惠的作用。鼓励商业保险与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形成互补机制。”
自2016年以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取得良好进展,截至2018年6月底,覆盖5700万人,18.45万人享受待遇。这项制度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地方政府积极性很高,除了15个试点城市,“自愿”试点的城市已有四五十个,并且还有扩大的趋势。
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发现,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各地试点在保障范围、受益规模、筹资渠道、待遇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他建议:“在制度基本框架、基本筹资原则、基本待遇水平等三个方面予以统一,并着重关注制度设计较为全面的几个重要试点城市,以此为基础总结经验教训,作为制度统一的基本‘模板’。”
努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针对农村养老的短板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北省委会副主委杨玉成建议重点加大对贫困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减免贫困县县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对贫困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日常运营费用等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将农村互助幸福院纳入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促其规范提升、可持续发展。同时,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
任亚平建议,整合和改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将有条件地方的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养老服务中心,并扩大服务辐射范围。鼓励并引导各地根据实际,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
王建业认为,应进一步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细分研究,在实施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将农村医养问题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城镇化在养老医疗方面的辐射效应和延伸服务,尽快补齐农村养老政策与服务短板,缩小城乡差异,提高服务的公平性。
会上,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话题也备受关注。针对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的问题,委员们提出要多渠道开辟人才培养通道,建议完善技能等级认定、搭建职业晋升平台、通过职业年限奖励等提高从业人员收入,壮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从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护理人员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保障护理人员的生活水平,解决其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