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死亡范式演进看中国安宁疗护问题
刘 谦 申林灵 秦 苑
渐成为一项热点议题。尽管传统上百姓谈生忌死,但不可否认临终与离世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死亡范式”也有着其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大体逐步形成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三种死亡范式。在工业社会以前的传统死亡范式下,人们将死亡镶嵌在社区中,与之“共处”;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理性引吭高歌,医学迅猛发展,催生现代死亡范式。死亡被视为医学的失败而被“遮蔽”;当社会具有足够的后现代特质时,死亡范式也进入了后现代范式:在多种形态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前,医学技术的限度逐渐被揭示。同时在个体主义申张下,人们再一次聚焦死亡。死亡议题由此“复活”。人们意欲将个体意志渗透到临终阶段,追求自我表达与确认。安宁疗护正是卷裹在后现代死亡范式中的社会实践。当代中国在社会结构、个体存在方式与风险特征等方面,为后现代死亡范式提供了社会文化土壤。同时,人口老龄化、癌症高发等现实导致的死亡压力,加之现代医疗体系和后现代死亡范式之间的深层张力,共同构成我国探索安宁疗护道路的社会动力。
关键词:死亡范式; 安宁疗护; 社会动力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的中国经验与全球共享研究”
(20&ZD122)
作者简介:刘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872);申林灵,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秦苑,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
100080)
临终与离世,是个体生命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一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始终践行着各种安置生离死别的礼俗、约定与法规。20世纪60年代英国桑德斯女士率先发起了临终关怀运动,并逐渐在全球得到积极响应。在我国,为更符合国人的文化心理,这项实践被称为“安宁疗护”。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明确将安宁疗护定义为“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② 从这一定义可以解读出三层含义:第一,安宁疗护正在努力突破医疗体系在传统意义上“治病救人”的技术模式,一方面将注意力从“康复”的可能性转向“离世”的质量;另一方面试图突破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对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第二,官方安宁疗护实践版本中,其工作对象基本是在医疗服务体系所覆盖的“疾病终末期或者老年患者”及其家庭。第三,与之相应,目前我国安宁疗护政策推动者,以卫生健康部门为主要力量。
安宁疗护正在成为我国医学领域乃至社会发展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一方面,百姓仍然笼罩在死亡禁忌的风俗习惯中;另一方面,安宁疗护议题正在逐渐得到政府与学界的密切关注。政府已开始在战略部署、规划纲要等中长期计划中关注到这一问题。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将对生命终点的关注列入国家健康行动计划,提出“要覆盖全生命周期……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它是我国安宁疗护领域的里程碑式文件。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安宁疗护病床”。2017年国家卫计委下发《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并于2019年将安宁疗护试点推广至上海全市和其他省份的71个市区推行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以安宁疗护、生命关怀为主题的学术团体、专业委员会也相继落地,如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中国抗癌协会等,中华护理学会自成立安宁疗护专业小组以来,截至2021年5月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3期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①从科研层面看,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安宁疗护”为“篇名”的中文学术论文数量,2018年为81篇,2020年猛增至180篇。同时,2020年以“医患关系”为题的中文发文量为147篇。从论文数量的激增看,学者们对安宁疗护、临终关怀议题的关注程度,几乎达到了“医患关系”等传统热点议题的水平。同时,有关临终关怀急诊室主题的纪录片、情景剧、新媒体颇具影响。 ②比如我国近期推出有关生死问题的系列纪录片《人间世》,引起大众强烈反响。临终不仅仅是生命奄奄熄灭,离世更不是生命的废弃。临终与离世的样态与社会情境有着颇具历史性的关联。在安宁疗护议题渐兴的背景下,人们处置临终与离世的实践与诉求也似乎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本文意在将此议题放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下,通过对传统、现代、后现代“死亡范式”的梳理,理解人们面对死亡话题,从习惯到遮蔽,再到关注的社会风尚。进而结合中国国情,揭示在当下中国开展安宁疗护的社会动力,亦即对安宁疗护何以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如此关注进行理论阐释。
一、语词借用:关于“死亡范式”的界定
本文将库恩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