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 由死亡范式演进看中国安宁疗护问题——刘 谦 申林灵 秦 苑
    安宁疗护是一项支持临终者及家属追求有尊严地离世的社会实践。 对安宁疗护模式的探索 逐渐成为一项热点议题。 尽管传统上百姓谈生忌死,但不可否认临终与离世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 “死亡范式”也有着其历史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大体逐步形成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三种死亡范式。 在工业社会以前的传统死亡范式下,人们将死亡镶嵌在社区中,与之“共处”; 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理性 引吭高歌,医学迅猛发展,催生现代死亡范式。 死亡被视为医学的失败而被“遮蔽”;当社会具有足够的后 现代特质时,死亡范式也进入了后现代范式:在多种形态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前,医学技术的限度逐渐被 揭示。 同时在个体主义申张下,人们再一次聚焦死亡。 死亡议题由此“复活”。 人们意欲将个体意志渗透 到临终阶段,追求自我表达与确认。 安宁疗护正是卷裹在后现代死亡范式中的社会实践。 当代中国在社 会结构、个体存在方式与风险特征等方面,为后现代死亡范式提供了社会文化土壤。 同时,人口老龄化、癌 症高发等现实导致的死亡压力,加之现代医疗体系和后现代死亡范式之间的深层张力,共同构成我国探索 安宁疗护道路的社会动力。
  • 互助养老: 来自“爱心时间银行”的启示——景 军,赵 芮
    互助养老: 来自“爱心时间银行”的启示 景 军,赵 芮① 摘 要: 在承受巨大压力的中国家庭养老亟待社区和机构养老机制缓解之际,如何挖掘互助精神在养老实践中有可能发挥的作用,乃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可以由此探究有助于老年人积极生活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与互助精神交叉互动的关系。虽然 “爱心时间银行”在中国面临着发展时间短暂、运作经验不足、规模较小和需要进一步制度化以保证可持续性等问题,但以 “
  • 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珍爱生命——口述 路桂军
    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有怎样的价值?生命教育要从什么时候开展?具体内容如何切入?特 邀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路桂军—— 在谈论生命教育这个话题前,我们首先分析这个“命”字——一人、一横,下面是叩首的“叩”。 老祖先造字都是很讲究的,这个“命”字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敬畏生命。因为只有敬畏生命, 才能珍爱生命。 如何让孩子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要从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 安宁疗护患者的人口学结构-刘 谦 申林灵 孙文喜 郭 静 曹 凤 王晓东
    目的 分析安宁疗护中心入住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结构,探究其对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启示。方法 对北京某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收治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治疗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08 例患者中,99.2% 为癌症末期患者,平均年龄为( 69.8 ± 15.4) 岁,60 岁以下患者占安宁疗护中心患者总人数的19.1% 。住院时长中位数为26d,86.2% 的患者在安宁疗护中心离世。结论 我国安宁疗护患者呈现癌症患者占比高、老年人群占比高、住院时间长及病死率高等特点。建议加强癌症相关科室建设,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制定相应的安宁疗护策略,构建安宁疗护评估体系。
  • “安宁疗护阶段”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中国 癌症安宁疗护领域的应用前景——陈芷谦 ,丁金锋,魏丽 ,郭巧红
    本文对安宁疗护阶段的起源和发展、内容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安宁疗护阶段在 中国癌症安宁疗护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指导临床医务人员工作、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及为安宁疗护医 保项目的纳入提供参考,旨在为将安宁疗护阶段引入我国临床癌症安宁疗护实践提供参考。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养老机构面临的挑战——张军
    [摘 要]2019 年底开始扩散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公共卫生的防治提出严峻挑战。随着防控范围的扩大和防控力度的不断加强,封闭式管理的养老机构也面临更大的困境和挑战。作为老人坚实后盾和防疫屏障的养老机构也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为了解疫情下养老机构运营困难及应对措施,对全国14个省份29家养老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在此基础上,参考欧美国家养老机构防治传染病暴发的措施,针对我国疫情下养老机构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封闭管理;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R181.8; C913.6; D03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75(2020)02-0011-08
  • 尊严死之辨——景军
    [内容提要]我国学界近年来有关尊严死的讨论越发密集,以病人自主权定义的尊严死被诠释为推广生前 预嘱及安宁疗护的终极关怀。其可贵之处是对病人本人意愿和个人抉择的尊重,其值得商榷之处是尊严 死的意义被限于唯我主义归宿。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拟以协商抉择以及反向关怀的思想展开讨论,用于 讨论的资料是三则死亡叙事和两个生前预嘱文本。 [关键词]尊严死 生前预嘱 协商抉择 反向关怀 一、终极关怀 古今中外,任
  • 论尊严死——王岳
    摘 要:尊严死是指对陷入不可逆转的无意识状态生命末期的植物人患者,撤除其维持生命的全 部积极医疗干预措施,使其自然地、有尊严地死亡。不论是根据违法阻却事由理论体系还是期待可能 性理论,实施尊严死是基于法律尊重、体恤人性的弱点,不是犯罪。我国亟待通过《医疗指示》、《生 前预瞩》或预立代理人的方式建构起尊严死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尊严死 安乐死 医疗制度 人权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志
  • 穿越成年礼的中国医学人类学——景军
    中国老一代人类学家中,针对健康和疾病问题发表过系统研究的学者为极少数。因之,潘光旦和许烺光从事的健康问题研究显得十分瞩目。潘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他1937年出版的《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一书。在此书中,潘先生全面分析了旧时中国人的陋习与国民健康水平低下的关系,认为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取决于民族分子的能力和品质,后者又取决于人文主义的优生学以及人的适应力或应变能力。但潘先生没有用田野调查素材支撑他的卫生论著,而是从国民性批判的角度审视中国人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