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0后群体逐步进入退休生活,因其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等鲜明的群体特征被称为“新老人”,“新老人”的养老新需求,给政府、企业、社会出了一道新考题,也给新时代老龄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社会服务”、“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和“志愿者”等五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老服务人才“提质”也更加紧迫。
关键词:新老人;新型养老;供给端需求
从现在开始至未来10年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退休潮”,60后群体持续进入退休生活,开启人生后半场。他们正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退休。
已经和即将退休的60后,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老人”,他们快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收入和消费水平也较前代大幅提升。他们以鲜明的群体特征,正在擦亮一个新标签——“新老人”。
“新老人”,指20世纪60年代出生、正步入低龄老龄阶段的人群。作为受益于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代人,60后大多拥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其进入职场和社会后的人生轨迹,几乎与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步。与传统老人相比,“新老人”的人生经历可提炼为:改革开放的青年、经济红利与PC互联的中年、资产富足与移动互联的老年。
“新老人”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和受益。这些“有钱有闲”的“新老人”,不再固守整日围着儿孙转、从儿女身上获得存在感的心态,而是积极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主动融入互联网大潮,有更多发展兴趣爱好的机会,专注于提高自身素质与生活质量。
作为目前我国资产持有量最多、消费潜力最大的人群,“新老人”这一庞大群体的需求正在被关注和激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赶上了数字化发展的潮流。实际上,中国最早的一批数字技术机构、企业和平台的创立者、开拓者群体,正好是60后生人。因此,大批60后跨入老年行列,无疑将从许多方面刷新传统的老年、老人、老龄社会等概念,改变基于旧有的老人观念形成的养老产业和养老标准。
“新老人”普遍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对网络的接受度较高。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活到八九十岁不再是奢望。他们较早赶上了物质生活告别短缺的年代,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比前代普遍增加。“新老人”普遍子女较少,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买房、子女教育的大块支出,因此,经济独立的“新老人”生活质量较高,愿消费、敢消费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从基础的吃穿住用行,到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如娱乐、保健、旅游、社交等,“新老人”新兴的消费需求开始迸发,对供给端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老人”懂科技、爱时尚、有爱好、懂生活、会享受,群体悦己意识在逐渐觉醒。不同于年轻人,他们消费活动更理性,更愿意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
旅居养老、抱团养老、智慧养老、田园养老、社区养老……一批新型养老模式方兴未艾。处于活力老人阶段的60后,对高质量养老有了更多新想法,对新型养老模式有了更多新期待。
满足“新老人”的新梦想、新需求,既要依靠60后自身的主观努力,也给政府、企业、社会出了一道新考题。精准聚焦“新老人”目标人群,拓展养老内涵、扩大养老供给、升级养老服务、做强养老产业、激活银发消费,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待破解。
“新老人”消费需求结构更加丰富多元,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嬗变。其不断增强的消费能力孕育出市场新热点,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等成为银发经济新的消费增长点。
新时代的银发经济既包括传统的衣、食、住、行、用等实物消费,也包括长期照护、健康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家政服务、养老金融等服务消费,还有文化、艺术、体育、休闲、娱乐等属于“诗和远方”的新型消费,以及科技赋能下的智慧产品和服务,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产业链很长。
“新老人”的养老需求不限于过去的照护、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范畴,需要有专业的养老规划师为其定制个性化养老方案。面对日益庞大的“新老人”群体的陆续入场,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当提前研判,回应关切,满足需求。针对“新老人”的特点和需求,我国养老产业和其他涉老产业尚需进一步深耕、细分,提供有效供给、精准服务。比如,创新老年康养模式,开发适老化产品,发展老年自驾旅游、老年新潮体育、老年在线教育、老年智慧娱乐等消费新业态。老年消费新业态促进了新技术对养老产业的赋能,比如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致力于实现居家专业化养老的“虚拟康养院”,也正在成为智慧养老的新实践。
养老新趋势给从事老年服务工作的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事一线老年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养老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还是养老产业中的科学研究人才,以及为老龄社会发展提供多方支持的社会服务人才和志愿者队伍都必须面对并加速适应这一新形势,才能提供更为专业的为老服务,满足新时代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构建起和谐的老龄新社会。
来源:养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