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苏州率先探索“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充分发掘物业公司距离近、人员亲、硬件足等优势,将物业融进养老服务中,是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有效补充,也是对养老资源进行整合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夜间照护;物业+养老;缓解人员短缺
如何更好地照护失能、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夜晚时段对于部分老人来说是“魔鬼时间”,容易发生疾病和意外,还可能因失眠、胡思乱想等造成精神障碍;而对于家属来说,夜间照护老人是一份多出来的陪伴,但长期夜间照护是一件压力巨大的事,因此迫切需要社会力量的援助。
为弥补居家养老服务夜间照护方面的空白,苏州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建设,为国内养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2021年,苏州夜间照护服务已累计签约2796人,服务20万人次,勇闯养老服务“无人区”。
夜间照护不仅提供包括洗漱如厕的起居照料、谈心解闷的精神照护、分忧解难的应急处置等基础服务,也可满足代办代购、临床护理等个性化服务要求。苏州市夜间照护的服务对象为居住在本市范围内,年满60周岁以上老年人,优先保障高龄、独居、失能、残疾、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苏州市民政局依托有资质的服务机构,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的护理员在夜间时段将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使老年人家中的床位具备“类机构”照护功能。
随着夜间照护服务的开展,服务人员短缺等问题也开始出现。据介绍,目前从事夜间照护服务的服务人员主要依赖既有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服务队伍,报名参与夜间照护服务的服务人员并不多,且几乎都是女性,男性护理员紧缺,一些有服务需求的老年男性只能排队等待。
为壮大夜间照护服务人员队伍,解决服务人员女多男少的问题,苏州市民政局联合市住建局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新模式,鼓励物业公司参与养老服务。在提供夜间照护的服务队伍中,物业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发挥自身在服务半径、服务队伍、响应时间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来。
2020年10月,苏州市民政局就联合市住建局推出了“物业+养老”服务新尝试,向永旺永乐(江苏)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苏州金虎物业有限公司、阳光城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吴江水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物业+养老”服务响应点试点单位授牌首批“苏州市原居安老响应中心”。该中心可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医疗服务、陪伴服务等,发挥物业优势的同时,整合街道、社区、医疗机构及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为老人提供全天候、全层次的养老服务。
物业公司市场覆盖广、从业人员多,可以成为养老行业的重要补充力量,为解决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的性别匹配、互相适应和及时响应等问题,鼓励物业公司积极参与家庭养老夜间照护。物业公司中的保安人员多为男性,能够平衡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中的女性比例,满足男性长者的夜间照护需求;加之物业人员平时与老人们接触较多,那份熟络可带来天然的信任感。通过利用物业“距离近”“人员亲”“硬件足”等优势,将24小时物业服务运用到养老服务中,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
金虎物业的保安队长杨文权,是一名退伍军人,他除了担任物业保安队长的本职工作以外,还考取了“养老护理员”中级资格证。2021年6月,家住虎阜花园的顾老伯因气喘住院,考虑到子女住得比较远且工作繁忙,出院后,虎阜社区党委书记乔怡就协调金虎物业,请他们帮助安排人手照顾老伯两三晚。刚拿到“养老护理员”中级资格证的杨文权就成为了最佳人选。“我下班后吃过晚饭,六点多就到了顾伯家里,给他做好晚饭,搞搞卫生,晚上我就在他床边支了一张折叠床休息,方便照顾老伯起夜上厕所,他有什么不舒服,我第一时间就可以照顾到。第二天早晨六点多,我起来给老伯买好早饭、洗好脸就又回到物业上班了。”
图为金虎物业的杨文权(左)、虎阜社区党委书记乔怡和顾老伯
在杨文权的照护下,顾伯身体慢慢康复,如今82岁的他还加入了社区的“老娘舅调解队”帮助邻里解决纠纷,继续发挥余热。
杨文权2007年从事维修工作,后来到物业公司上班,为了考取“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他坚持每周末两天去培训学校学习,经过8天的培训和考试,成了一名合格的“养老护理员。”金虎物业管理人员对记者介绍,物业服务人员到业主家中进行夜间照护服务,都是持“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上岗的,服务前签订协议,夜间照护的价格在每晚100元左右。目前,该物业的几百名员工中有11人已经考取了“养老护理员”资格证,除了可以更好地服务业主,也是物业业务的拓展和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风险防控方面,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纳入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责任险保障范围。据了解,这一保险是苏州市民政局2010年率先推出的,由政府买单,商业模式进行运作,护理人员和享受服务的老人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什么意外,都可以由这一保险进行理赔。
如果家中老年男性体重较重,由物业保安“转型”的男性护理员就近照顾非常有优势。而且其用工模式十分灵活,依托养老服务机构,短期、长期、临时照护都可以,并且有保险作为双方面的安全保障,受到普遍欢迎。但目前50元~100元的指导价偏低,影响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这一项目能否顺利推行,并日益发展成熟,让护理员获得更合理的报酬、更高的工作成就感也非常重要。推动夜间照护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企业及组织共同的关注和努力。
来源:养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