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年学学会秘书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2022年2月25日下午,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南京老年学学会(党支部)和南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协会联合主办,江苏华益社会组织评估中心协办。研讨会上,来自养老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企业界的代表汇聚一堂,以主旨演讲、专题报告等形式,围绕“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对话和思想碰撞。
研讨会由南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协会会长石德华主持,南京老年学学会和南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协会的全体理事近300人以线上方式参与了研讨会。
南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协会会长石德华主持研讨会
南京大学商学院史有春教授作主旨报告
南京老年学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史有春教授代表南京老年学学会和南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协会联合调研组做了题为《南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的主旨报告。史教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南京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发展状况和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高质量发展的九项建议,即科学制定稳健、准确、有力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合理确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建立老年人需求-服务项目清单的程序化研究机制;加快解决居家养老中的医养结合问题并进行服务中心和家庭病床试点;建立以事业为基础、产业为翅膀的新型服务中心和管控机制;鼓励大企业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并开展连锁化经营;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补贴标准总量控制,菜单式服务项目自主选择;充分重视各级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动员使用。
在主题研讨环节,南京老年学学会会长鲍意华等七位嘉宾围绕如何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讨。
鲍意华会长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事业和产业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鲍会长说,养老事业是指为老年人基本生活服务的部分,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事业,具有福利性、公益性、保障性的特点;养老产业是以老年人为供给对象,以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运作配置养老资源,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由老年人口需求导向与拉动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市场性、可持续发展、分布广泛和均匀的特点;养老服务业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包括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两个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部分,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混合性的特点。政府发展养老事业,要融入市场的理念,运用产业化的运作手段;企业投资养老产业,要有事业之心,有爱心、善举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养老服务业,既要有事业之心,又要有产业之理念。
江苏苏颐健康养老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老年学学会常务理事田小兵在题为《高质量背景下大城市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初探——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的发言中着重探讨了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问题。他说,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方面,供给不够充分,表现为服务类别不够多、服务数量不够大、服务品质不够高;另一方面,需求不够旺盛,表现为消费能力不够足、消费意识不够强、消费渠道不够宽。然而,随着未来人口基数剧增、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识转变,养老服务的消费市场巨大,养老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田董事长从规模、竞争、品质、特色、融合、科技、人才等七个角度详细分析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转变发展观念,产业思维办事业,事业情怀办产业,要行政驱动和市场驱动并举;二是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养老产业发展职能部门;三是加强对养老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四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规划;五是优化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针对性、落地性、系统性;六是发展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增强支付能力;七是引导消费观念,倡导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观。
南京老年学学会理事、南京工业大学李灵芝博士做了题为《基于“投入产出比”评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以南京市为例》的研讨发言。她认为,目前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主要实行的是以等级评定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该体系侧重于政府公共服务管理视角,以资质条件、硬件设施、服务能力或容量等规模性的硬性指标为主,忽视对各中心相对效率的分析。然而,研究结果显示,场地规模、资金投入规模、服务种类等指标与服务中心的服务绩效和经济效益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而提高服务及管理水平、深挖客户需求、实现精准养老等或许是提高组织绩效的关键路径,因而,需要研究更为全面的绩效评估方法。李灵芝博士介绍了基于“投入-产出”视角,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绩效进行评价的绩效评估方法。她建议,应全面考虑养老服务供给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对于政府、公共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要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考评体系与监管机制,设计数据驱动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准确分析顾客消费能力及偏好,做到精准提供养老服务;应兼顾自身运营状况以及老人需求,提供适当功能,以中小规模连锁式发展;应着力提升现有服务的质量,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提高产出服务的质量与利用率。
南京老年学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商学院史有春教授在题为《养老服务双边平台的作用、现状以及重构设想》的发言中强调,养老服务业发展是否比较理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老年人的需求能否得到较好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尽可能克服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方便购买。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则是建立若干垂直的、入口级、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双边平台。史教授提出了构建养老服务双边平台的基本设想:第一,建立若干全国范围的垂直、入口级养老服务平台;第二,在入口级平台中根据养老产业分类设立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板块;第三,在入口级平台中根据行政区划标准设立不同区域板块;第四,在入口级平台中还可以吸收优秀的养老企业进驻;第五,入口级平台应尽可能与线下实体机构相结合;第六,连接平台及其服务商的终端设备多样化。
南京银城康养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咏田在题为《物业+养老社区模式下居家服务创新探索》的发言中,同与会者分享了银城康养探索“物业+养老”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他说,物业有六大优势(可利用的闲置资源,距离近、人员亲,链接供需的天然窗口,市场化服务的基因,现成的服务队伍,配套服务的供方资源),可以突破传统养老模式的六大痛点(需求找不到组织,服务进不了家门,在家刚需长者分散难服务,居家站点长者无购买意愿,过度依赖政府,专业化不足),“物业+养老”则可以形成“居家为基础、物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那么,“物业”和“养老”如何“+”?朱总经理强调,核心是“协同”:一是阵地协同——物业服务中心兼社区长者服务中心;二是人员协同——物业安保兼长者应急救援人,物业生活顾问兼长者银发顾问;三是服务协同——物业生活服务供方兼为老服务供方,小区灵活就业人员兼居家长者服务人员。
江苏悦心养老产业集团董事长、南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协会常务副会长高庆龄做了题为《需求引领,创新驱动,把养老床位搬回家》的研讨发言。她介绍说,家庭养老床位模式就是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赋能,依托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专业照料、远程监测等居家失能养老服务,把养老院搬到家里。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十分必要,从需求看,养老院数量有限,“一床难求”成为常态,致使老人“就近养老”成为难题,许多失能老人在家无法得到专业照护;从经济成本角度看,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投入一个家庭养老床位的费用是投入一个机构养老床位的1/5,因而,可以节约大量建设费用。南京目前已建成6000张左右的家庭养老床位,相当于50家中等规模养老院,其中,73.3%集中在鼓楼、秦淮、玄武等主城区,有效化解了主城区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困局。高董事长详细介绍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模式的基本要求(智能化、信息化、适老化、人工服务四位一体)、构建家庭养老床位需要的硬件设施、标准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
南京福康通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明在发言中着重探讨了居家适老化改造市场化的路径问题。他认为,当前居家适老化改造主要依赖政府部门的引导、补贴、招标等,市场端在这个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市场化发展路径不明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老年人家庭对居家适老化改造的认识不足;二是企业投入产出比比较差,尚未找到最优的商业模式;三是地方政府出台政策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市场化发展。汪董事长介绍了苏州、无锡的适老化改造市场化实践,提出促进适老化改造市场化的建议:第一,适当提高适老化改造补贴标准;第二,个性制定适老化改造服务包;第三,建立遴选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第四,建立行业全流程标准化;第五,探索培育多方主体参与;第六,打好居家养老服务组合拳;第七,围绕适老化改造搞公益宣传。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卫作点评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南京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张卫对研讨会上各位嘉宾的发言逐一进行了精彩点评,同时,对如何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要体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包括不同阶层、收入、地域)。具体而言,一是加快发展助浴助洁以及巡访层面的关爱服务;二是加大力度开展生活性为老服务业;三是加强城乡地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