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而不休”
“退而不休”是指离退休老年人再次变为工作者,使其人力资源得到开发,并通过一段时期的劳动获得稳定收入的行为,如再就业、续就业等。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其中60~69岁老人为14739万人,低龄老人占全部老人的比重为55.83%。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按照上述比例测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
在就业方面,目前,我国老年人“退而不休”的人数总量比较大。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 -2020》测算,低龄老人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6.8%。按当年就业人员总数计算,则七普时我国就业人口中,低龄老人达5104万人。
2、“退而不休”或成新趋势
“退而不休”成为许多低龄老人的选择,“银发打工”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2022年8月24日,由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老年人才信息库和老年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建设。
据网站运营方相关消息,上线2天,吸引了5000多名求职者、100多家企业注册。一时间,老年人再就业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2022年10月,“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目前有68%的老龄群体有过退休后就业的意愿。
3、影响因素与动机
影响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特征、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三方面。
个人特征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健康、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
另外家庭关系以及家庭资源配置和流动、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也会影响老年人对“退而不休”的决策。
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动机存在差异,有的是为积极实现自我价值,有的是为获得经济收入来改善生活。
研究发现,具有较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康状况较好和学历较高的城镇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更倾向于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足够的家庭养老支持,对他们积极发挥余热的动机有正向推动作用。
而健康状况较差和学历较低的城镇老年人,由于家庭养老支持不足、其付出与获得的家庭资源不对等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外溢”等压力,更可能使他们以获得收入为目的选择“退而不休”。
4、一堵高墙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到: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依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也就是说,一些刚退休、身体条件尚可、尚有余力的“轻龄”老年人,完全可以继续发挥作用、参与社会劳动。
但是,在实际就业中,对于大部分老年人,可能还是存在一定障碍,如就业保障不充分、年龄歧视等等,这些限制就像一堵高墙,把许多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退休老人,拦在门外。
老年就业市场一直存在着冷热不均的问题。像拥有财会、医务等行业专业技术的人员,凭借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退休后再就业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大。而相当一部分没有专业技能的退休人员,要想再就业,只能选择从事一些保安、仓管、保洁等方面简单的工作。
此外目前大部分单位对于招聘岗位都有年龄限制,普通岗位“三十五岁”几乎是硬性条件,相对高层次的岗位即使放宽年龄条件,也很少会招退休老人。
5、制度保障要跟上
支持老年人再就业,制度保障要跟上。在提倡老年人就业的同时,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但我国在老年人再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处于原则性设计和讨论阶段,劳动保障也亟待健全完善。
应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健全政策体系,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与便利度,充分鼓励有意愿且具备相应能力的老年人继续服务社会。
此外,还要开展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培训,为老年人再就业赋能;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欢迎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